中樞神經再生,是指對中樞神經組織、細胞進行修復或再生的技術,目的是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疾病。
中樞神經系統(CNS)由腦、脊髓組成,是反射弧的中樞部分。腦神經包括嗅神經、視神經、舌咽神經、三叉神經、迷走神經等;脊神經包括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股神經、脛神經等。中樞神經受病變、中毒、病毒感染、遺傳缺陷、營養障礙等因素影響,會造成損傷,進而影響生理功能。
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成熟神經元不能再生,因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或創傷導致的中樞神經損傷無法治愈,使得患者部分功能喪失,生活質量大幅下降。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腦梗死、腦出血、腦膜炎、癲癇、視神經脊髓炎、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癥等。
例如,神經退行性疾病一般是因為神經元或髓鞘受損、衰老而導致,小膠質細胞可調節髓鞘完整性,使髓鞘再生;脊髓損傷致殘率極高,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與分化潛能,通過移植臍帶血單個核細胞(UCBMC)到損傷脊髓內,可以促進感覺功能恢復。
與中樞神經系統相比,哺乳動物的外周神經系統(PNS)再生能力較強。PNS損傷后,會生成神經膠質細胞-施萬細胞,清除損傷產生的破損組織和碎片,PNS神經元損傷后,會激發重編程,使神經元再生。通過對比中樞神經系統與外周神經系統二者受損后反應機制的不同,可以利用人力改變中樞神經系統的相關因素,來提高其再生能力。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現階段,中樞神經再生相關研究已經取得顯著進步,但已發現的所有方案尚無法完全恢復神經通路,未來中樞神經再生技術研究還有較長道路要走。我國政府對醫療行業發展極為重視,2021年12月工信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要突破中樞神經再生、腦神經修復等關鍵材料技術。這有利于我國中樞神經再生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