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系統輔助服務又被稱作為電力輔助服務,指的是為維護電力系統安全運行,保證電能質量,由發電企業、儲能設施、電網企業,參與市場交易的用戶,虛擬電廠等第三方提供的服務。電力輔助服務主要的業務為一次調頻、自動發電控制(AGC)、調峰、無功調節、備用、黑啟動服務,其中調峰和調頻服務目前市場需求最多。
根據我國電力輔助服務補償費用的結構分析,其中調峰占比達到38%,備用占比36%,調頻占比21%,調壓占比4%。當前儲能市場化尚未成熟,但受益于政策的支持,預計未來將快速參與到調峰、調頻業務中。就電力輔助服務補償費用來源來看,88%左右來源于發電機組分攤,這意味著發電廠既承擔輔助服務的責任,又分擔輔助服務的補償,市場化程度較低。
當前我國參與到電力輔助服務的機組有火電和抽水蓄能,但為了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電化學儲能更具備優勢,具有碳排放少、響應時間短、調節更加靈活,未來市場空間廣闊。在2020年我國新增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項目中,電網側儲能占比達到38%,集中式新能源+儲能占比33%,電源側輔助服務占比26%,用戶側儲能占比較小。全球2025年電網側調頻需求帶動的儲能需求為6.9GWh,復合增長率達65.7%,電網側調峰需求產生的儲能需求為20GWh,復合增長率達31.3%。
新思界
產業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儲能市場還不成熟,受政策影響較大,電力輔助服務市場補償分擔機制的制定和實施,將影響儲能參與調峰調頻的意愿,進而影響儲能裝機需求。當前電源側輔助服務行業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市場化程度較低,未來在政策的支持下,新型儲能將逐漸加入市場,其中電化學儲能發揮空間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