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是自然生成的紅色金屬,具有耐磨損、化學活性高、延展性好、導電性和導熱性優良等特點。銅材是以純銅或銅合金為原料,通過軋制、擠制、拉制等加工工序形成的條、管、帶、箔、棒、線、板等各種形狀的銅制品。經過多年發展,銅材生產方式已經成熟,大致可分為火法冶煉粗銅法、電解工藝生產法等。其中,火法冶煉粗銅法所生產的產品純度較低,應用范圍相對較窄;電解工藝生產法具有產品純度高、適用范圍廣等優點。
從市場結構來看,銅線材在銅材中的占比最大,為50.35%;其次為銅管材,市場占比為11.49%;排名第三的是銅棒材,市場占比為9.98%。
我國銅資源較為豐富,分布極為不均,且開采難度較大。根據自然資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銅礦儲量為4077.18萬噸。我國銅礦主要分布在新疆、湖南、云南、江西、西藏等省份。其中,西藏為我國銅礦儲量最大的地區,占全國儲量的比重約為40.00%。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4-2028年銅材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顯示,銅材作為一種基礎性有色金屬材料,在電力、交通運輸、建筑、家電、電子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其中,電力為銅材最大的應用領域。近幾年,我國新能源、電力市場快速發展,銅材作為一種基礎材料,市場需求逐漸增長。在此背景下,我國銅材企業生產規模逐漸擴大,產量有所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12月,我國累計銅材產量為2217.0萬噸,同比增長了4.90%。
從產能分布來看,江西為我國銅材產量最大的地區,在全國中的占比為21.85%;其次為江蘇省,產量占比為16.49%;排名第三的是浙江省,產量占比為12.70%。
從進出口角度來看,近幾年,我國銅材產能逐漸擴大,進口量不斷下滑,出口量有所增長。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未鍛軋銅及銅材進口量為550.08萬噸,同比下降了6.30%;出口量為95.78噸,同比增加了4.70%。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我國規模較大的銅材企業主要有銅陵有色、江西銅業、金源銅業、金田銅業、海亮股份、楚江新材等。我國銅材企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產能利用率較低,主要以生產中低端產品為主,高端產品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我國銅材企業需要不斷拓寬產業鏈,提升銅材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生產出高精度、高性能的銅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