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一家地處英國北約克郡,距倫敦以北320公里,名為“凱靈利”的深層煤礦,身穿橙色外衣的礦工們結束最后一個班次,走出深達800米的礦井,這家擁有50年歷史、約450名礦工的煤礦正式宣告關閉。這是英國最后一家深層煤礦,它的關閉標志著英國“一個時代的終結”。
作為重要燃料,煤炭曾與英國工業革命和帝國國運息息相關。煤炭工業曾是英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巔峰時期擁有約120萬從業人員和3000多家煤礦。大量廉價和高質煤炭使得英國國力超過歐洲大陸國家和美國。然而,英國煤炭工業在20世紀開始逐漸走下坡路,一是英國煤礦無法與海外低成本的對手競爭,二是煤炭逐漸被天然氣、石油、核能和風能替代。而現在,煤炭工業這顆英國的昨日之星永遠的隕落了。
由于煤對空氣的污染等問題,英國在過去60多年間已經逐漸使用天然氣、石油、核能和風能等替代煤炭,打造“后煤炭經濟”。
英國國內煤炭產量于1913年達到歷史最高的2.92億噸,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跌至每年2.2億至2.3億噸。1984年至1985年礦工大罷工時期,英國煤炭產量已經低于每年1.3億噸,到去年更是降至1200萬噸。與此同時,英國深層煤礦數量從1913年超過3000家,逐漸降低至零。到2014年年底,英國僅有數家露天煤礦依然運營。
2014年,英國煤炭消耗量只有4900萬噸,其中四分之三用于發電站。統計數據顯示,英國去年大約三分之一的電力由燃煤電廠提供。按照英國政府上月宣布的計劃,到2025年將關閉所有燃煤電廠,這意味著英國這一主要經濟體屆時將與煤炭告別,徹底轉入“后煤炭經濟”。
新思界產業投資中心分析師表示,煤炭現階段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依然廣泛使用,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成為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有了英國的前車之鑒,我國也應該采取相關措施,借鑒英國多年來在減少煤炭使用、實現能源轉型方面的經驗教訓,減少煤炭的使用,真正實現能源轉型。以后,煤炭產業必定會走上沒落之路,反之,新能源將會被提倡。
更多
歐洲國家投資請關注新思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