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相比傳統汽車更加環保,加上各國的政策支持,無疑是未來汽車領域的發展方向,但新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總是艱難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艱難就體現在德國。
根據德國宇航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行駛在德國道路上的汽車約有6240萬輛,當中卻只有約1.9萬輛是電動車,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據悉,德國國內的電動汽車銷售目前處于停滯狀態,行駛路程短、價格昂貴以及充電設備匱乏是最大的障礙。近日,德國政府計劃投入巨資促進電動汽車的銷售,至2020年,德國政府總計撥款將達30億歐元。
來自技術方面的障礙主要是續航里程短和充電時間長。續航里程短導致難以滿足出行要求,實用性不高,充電時間長則影響了人們對這種產品的好感。這就導致電動車是行業熱點,而消費者卻不買賬。
由于電動汽車屬于汽車領域的前沿技術,還未在大眾中普及,因此購買群體多為受過高等教育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大多為收入良好的中年男性,年齡多在50歲左右,其中超過半數居住在人口少于2萬人的小城鎮,擁有自己的停車場,僅五分之一的車主居住在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92%的電動車車主在自己家便可完成充電,導致他們并不完全受制于充電網絡。
因此,與外界普遍關心的話題不同,車主更關心電動車能否迅速充電,而不是充電網絡是否密集。對于致力于電動車研發的車企來說,提高電池的充電效率,或許是一個突破口。
當然,車主最不滿意的地方還是電動車行駛里程過短的問題。約三分之二車主坦言,他們希望續航里程是200~400公里,但電動汽車普遍低于200公里,實在不盡如人意。
與德國不同的是,雖然中國政府正在逐步減少對電動車的補貼,但是國內電動車的銷量卻水漲船高。這固然和購買電動車不限行、不搖號有關,但也與國內電動車不斷提升的性能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兩年來,不少中國車企相繼推出了自己的電動車,極大地豐富了電動汽車市場,同時價格也在逐步下探。目前在國內市場上,電動汽車的價格的確要高于同級別類似配置的燃油車,但并不算高出太多。
新思界產業投資中心分析師表示,德國電動汽車發展停滯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就目前情況來看,獲得各種優惠和補貼的車企能不能規避“短視效應”,抓住有利時機推行長期發展戰略,才更是企業應該考慮的。所以,德國電動汽車市場目前更重要的還是提升技術,盡最大可能滿足用戶的需求,這樣才能走出陰霾。
更多
歐洲國家投資請關注新思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