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茨基的這本
文學作品告訴我們閱讀的重要性并不在于閱讀本身,而是為了學習,掌握一種簡潔、壓縮與融合的表達方式。他指出漠視讀書對于個人乃至民族的危害性:“還存在一種更為深重的罪過,這就是鄙視書,不讀書。由于這一罪過,一個人終將受到懲罰;如果這個罪過是由整個民族犯下,這一民族就要受到自己歷史的懲罰。”聯想到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彌漫、網絡碎片化閱讀風靡的當下,布羅茨基的這番話具有極強的警示意義。
作者簡介
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是一位跨越了英語與俄語世界的文學奇才。生于1940年的列寧格勒,布羅茨基的前半生在母國蘇聯度過,他的大部分詩歌成就也是用俄語完成的;1972年,永別故土、定居美國的布羅茨基從零開始學習英語,進而一舉成為英語世界最為卓 越的散文大師之一。誠如他在一次采訪中所給出的自我認知:“我是一名猶太人;一名俄語詩人;一名英語散文家。” 1986年,布羅茨基榮獲美國國家書評獎,198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91年獲選“美國桂冠詩人”。其代表作品有詩集《詩選》、《詞類》、《致烏拉尼亞》,散文集《小于一》、《悲傷與理智》等。
內容簡介
在這部題材豐富、視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約瑟夫•布羅茨基開篇便用深沉內省的目光審視了自己在蘇俄的早年經歷以及隨后去往美國的流亡生涯。接著,作者用驚人的博學探討了詩歌的張弛變幻、歷史的本質、流亡詩人的雙重困境等一系列頗具廣度與深度的話題,思維的觸手延攬古今,上及古羅馬賢帝馬可•奧勒留,下至現當代詩人托馬斯•哈代與羅伯特•弗羅斯特,將對存在本質的哲學探討與對詩歌美學的熾烈情愫糅合鍛造為繼《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見的奇作。
這本文學作品收入文集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為回憶錄、旅行記、演說講稿、公開信和悼文等幾種體裁。這些散文形式多樣,長短不一,但它們訴諸的卻是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詩和詩人”。這卷文集可以說是通向布羅茨基的詩歌觀和美學觀,乃至他的倫理觀和世界觀的一把鑰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羅茨基自己也離開了人世,《悲傷與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羅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羅茨基散文寫作、乃至其整個創作的“天鵝之歌”。
精彩語句
促使一個人寫作的動機并不全然是關于他易腐的肉體的考慮,而是這樣一種沖動,他欲將他的世界,即他個人的文明、他自己的非語義學的統一體中某些特定的東西留存下來。藝術與其說是更好的,不如說是一種可供選擇的存在,藝術不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嘗試,相反,它是種賦予現實以生氣的嘗試。藝術是一個尋找肉體卻發現了詞的靈魂。
作為一個交談者,一本書比一個朋友或一位戀人更加可靠。一部長篇小說或一首詩并非獨白,而是作者與讀者的交談,是交談,我重申一遍,是最真誠的、剔除任何雜念的交談,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說它是兩個厭世者的交談。
藝術,其中包括文學,并非人類發展的副產品,而恰恰相反,人類才是藝術的副產品。
詩歌作為人類語言的最高形式,它并不僅僅是傳導人類體驗之最簡潔、最濃縮的方式,它還可以為任何一種語言操作——尤其是紙上的語言操作——提供可能獲得的最高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