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主要包括電影的投資、制作、發行、放映。從業務流程來看,電影產業的核心業務流程是:1)投資方籌集影片的制片費用,并支付給制片方;2)國產電影由制片方負責影片的拍攝和后期制作,進口電影由中國電影從境外引進片源;3)在影片制作完成或從國外引進之后,發行機構負責影片在全國范圍內的發行和營銷,并向各大院線供應影片;4)影院獲得數字硬盤后,按照其自身及所屬院線公司的排映計劃對影片進行放映,為消費者提供觀影服務。
目前電影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主要收入為票房分賬收入,其中,影院通過放映服務從消費者率先取得票房收入,在扣除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及與院線約定的適用流轉稅和附加后,定期或者按照單部影片,由影院作為分賬的起始環節,按照產業鏈各業務環節由下至上進行票房分賬。我國電影票房市場在過去十年中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17-2021年中國電影行業全面市場調研及投資分析報告》顯示,國內電影票房從2010年的101.7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457.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0%以上,2016年觀影人次也增長到13.72億。2016年市場增速放緩的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缺乏優質內容支撐票房;二是票補紅利消失,觀影成本上升降低觀影熱情。
2010-2016年我國電影票房統計
數據來源: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整理
中國電影產業在國民經濟新的發展形勢下實現了穩健增長。以電影票房收入衡量,我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雖然2016年電影票房市場增速放緩,但從中長期來看中國電影票房仍將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主要原因在于中國人均觀影次數和每百萬人口票房金額與北美地區存在較大差距,2016年中國人均觀影次數為1次,北美地區為3.8次。總體而言,相對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而言,觀影人次、人均觀影次數以及票房金額數方面仍存在差距,而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以及消費結構轉型,電影消費需求仍有望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隨著中國居民消費水平上升、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和對文化產品的需求,電影市場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 新的影視技術的發展是電影行業不斷發展的關鍵動力之一。幾年,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觀眾帶來的全新的觀影體驗,推動電影產業各環節全面發展升級。數字技術的發展提高了電影制作的水平,給觀眾帶來了更好的觀影感受,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進入電影院。隨著3D和IMAX等電影技術的發展及普及,電影院將為觀眾提供更好的觀影體驗,從而將推動國內票房收入的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