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娛樂消費水平不斷提升,中國影視行業發展迅速,帶動了中國編劇行業的快速發展,但中國編劇行業畸形化發展。一方面,隨著影視業規模逐年擴張,網絡劇、網絡大電影等新興網絡文藝樣式的迅速成長,對于編劇需求快速增長;另一方面,編劇頻現抄襲風,屢遭詬病。
中國編劇行業一次性收益與收視率和社會反響沒有直接關聯。作為影視生產鏈條中的一環,中國內地編劇通常不參與影視作品播出后的分紅,其勞動報酬直接以稿酬形式結算。通常,編劇寫完劇本大綱和分集大綱,就會直接從制片手上拿到20%的稿酬,等到劇本完成再拿60%。經過后期修改、加工,劇本一旦開拍,制片公司就會把20%的尾款打到編劇的賬戶上。
目前,全國編劇行業創作者數萬人,但真正有口碑、有質量的編劇不過數十人,全國年產劇本上萬部,但四成以上無買家,另外四成低價售賣,不到兩成能夠真正賺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編劇行業門檻不斷降低,行業監管混亂,行業里真正懂行的人選不到1%。即便這1%真正懂行的人選,劇本被選中的機會也很小;另一方面,中國編劇行業缺乏沉淀,雖然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迅速,但中國編劇行業產業體系不完善,加之近年來,國內影視產業重商業輕文化、重娛樂輕內涵,編劇行業浮躁風日上。
中國編劇產業體系不健全,導致編劇行業人才嚴重缺失。雖然我國有100多家高等院校開設了戲劇專業,每年畢業的編劇專業本科生、碩士生人數眾多,但大多數人在畢業時就轉行了。還有一部分人是業余兼職從事宣傳策劃,或者寫晚會串詞一類的工作。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18-2023年劇本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劇本成交額達到110.8億元。整體上,中國編劇行業目前處于市場爆發階段,雖然有不少好的作品出現,但多數作品盲目跟風、炒作,影響了行業健康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推動中國編劇行業市場體系健全。
新思界
產業研究人員指出,雖然中國影視行業發展趨于理性,但也面臨著較多的問題。一方面國產影視缺乏品牌和國際號召力。中國影視不注重自身品牌建設,在開發國際市場中有明顯的劣勢,在國際市場中沒有獲得巨大的發展,與不注重品牌建設有很大的關系;另一方面,中國影視行業優秀人才較少,近年來國內影視行業人才嚴重缺乏,導致國內影視產業產品質量層次較低,影視作品缺乏對題材的而深度挖掘,導致個性不突出,文化品位不高,不能有效體現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