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人們認為的“詩詞韻律的一致”只是我們的一個錯覺。詩詞,出現在古代,我們現代人對它的了解并不像我們認為的那么多,古人的這種范文格式很容易讓我們現代人產生錯覺。
有答案提到以前沒有普通話但是有官話。我覺得這倒不是主要的原因。比如一個古代的廣東人要北上做官,他說的官話可能還是很蹩腳,但是看他作的詩未必能看出他是廣東人。官話是說的,作詩只要按照韻書給定的同一韻里的字拿來押韻就行。現代人不懂古音不懂舊時官話,也照樣可以翻以前的韻書,從里面挑字去押韻,這是一個道理。
再說說所謂的錯覺。按理說,大家用同一部韻書,押韻都是一致的才對。但是你出門在外,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或者美人輕解羅裳,你突然詩興大發,想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激動之情,作詩作了一半,能像老學究那樣去翻韻書找韻腳字么?那豈不是敗興!當然是隨自己經驗去了。有人熟練,或者用的常用字,沒問題,有人不熟練,或者恰好找了個生僻的韻目,里面沒幾個字能當韻腳的,那也就湊合著選個差不多的就行了。
上面說的只是一種應急的例子,還有比如說大詩人不愿意因文害義,非要用不那么準確的韻腳字的情況。還有的,我們所見的很多詩詞,都是比較正兒八經的作品,寫了總還是圖個世人傳頌、流傳后世的。也有的是詩人自己比較隨意的詩作,用鄉音入韻,自己寫著玩玩。沒名氣的時候,也沒人看,到得了大名,這隨意之作也自然世人傳頌、流傳后世了。跟這類似的,是鄉俗鄙俚的詩文,一個村子里有這么個考了大半輩子的窮酸秀才,土財主想要粉飾一下斯文,找秀才來整兩首詩啊,或者當地久旱,寫點禱雨文之類的,要朗朗上口,自然還是得用鄉音去寫。
像詩歌,也就格律詩以來用韻比較嚴格,畢竟是有韻書可以對照了,科舉還要考,不背好哪個字在哪個韻,就別指望高中了。沒什么天賦,貝多芬,背了總能多點分是吧。在此之前,詩歌的押韻的確是存在一定方言差異的。
至于詞韻,本來詞就是小道,跟詩就好比流行歌曲和主旋律歌曲的區別。流行歌曲嘛,當然是以當時的語音為準了。那廣東人的流行歌曲當然是粵語的,臺灣人的當然是閩南語的。只不過當時作詞出名的,多是朝廷的大官,這幫人不管哪兒來的,當了大官也是在官場摸爬滾打了多少年,“鄉音未改”都是自欺欺人的話,這幫人的官話都賊溜得很,在家寫點色色的小令,用官話也不是不可能。柳永雖然奉旨填詞沒去當官,但他寫的詞是立馬被姑娘們拿去唱的,不管柳永是哪兒的人,他也得跟著實際的語音去押韻,不然姑娘們也不買賬啊。尤其后來詞終于登了大雅之堂,又不愿意受詩韻限制,自然用的也是當時的實際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