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就是端午節了,大家對端午節的第一印象就是包粽子吃。在中國傳統的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以外,還有哪些已經被我們淡忘的習俗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傳統的端午節應該怎么過?
《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端字有初始的意思。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現在,端午節成了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端午節的早晨,家家戶戶吃粽子紀念屈原。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狀一般是三角形,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赤豆的叫赤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棗粽可以早中狀元,無非是圖個吉利而已。
懸艾
在江淮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庭院衛生,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端午節其實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楚國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而死,許多人爭先恐后劃船去救他,追到洞庭湖時,不見其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借劃龍舟來紀念屈原。
栓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 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古代以五色為吉祥色。端午節早上,大人們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等部位拴上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孩子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
飲雄黃酒
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盛行飲雄黃酒。雄黃酒有祛風,殺蟲,解毒功能。所以,在端午節時,陜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等處抹上雄黃酒,以此達到驅蚊避毒之目的。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放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形狀,十分可愛。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自己的愛意。
更多
人文 • 社科就在新思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