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互聯網+會議產業已成為大勢所趨的今天,AR技術、 HTML5、人臉識別、大數據等技術創新為會議產業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體驗經濟的到來,也使得會議行業呈現爆發態勢。會議已成為企業運用得最多的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的渠道,線上線下會議的結合成就了移動時代最具有創意的會議產業生態雛形。
2015年12月9日,京東商旅、藍色方略、博鰲論壇策劃方邀請知名會議會展行業嘉賓,共同探討2016會議產業商業模式升級。
藍色光標活動管理集團CEO、藍色方略&活動樹董事長羅堅,率先提出了“智能會展”的概念。他認為,目前中國會展行業是市場規模保守估計有1萬億元卻沒有航空母艦的行業,在投資者眼里,是極有潛力的處女地。在這個萬億市值的行業中,主要分為會議、展覽和活動,這其中包括占比近半壁的企業活動,20%民間機構活動,30%政府活動。除了政府類活動受政策影響,羅堅判斷企業和民間活動正以每年30%—50%的高速增長。
由于社交網絡的高速發展,2014年會展行業較2013年有所下滑。傳播營銷效果開始偏重線上,彼時正值“雙微”營銷火爆之時,多數人開始追“線上潮”:認為線上比線下活動千人成本低。大量企業客戶預算開始向線上調整。會展活動成本高昂,最高昂的就是前期的集客成本和后期的傳播成本。
羅堅認為,之所以做會展活動,因為活動才是傳播中原生的“內容”,也是傳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對于線上傳播,內容是橫亙在每個企業面前的問題。為了品牌更多露出以及與消費者直接互動的機會,網絡營銷通常分三步走,即抽獎、微電影、段子手。當傳播可以在線上實現時,前期的集客和后期的分享成本在社交網絡的推波助瀾下幾乎趨近于零。所以,羅堅認為2015年是線下活動爆發的元年。以二十萬做一場活動,人均到達成本將不到一元錢,也將低于所有純線上手段的傳播成本。
羅堅強調,會展行業是一個高度離散的市場。中國全年上百萬個主辦方舉辦了數以千萬計的活動,數十萬家各類型公司在為會展產業鏈提供服務,全國會展場館總數將達到 329 個,可供展覽面積將達到 1391.49 萬平方米;中國五星級酒店的數量已突破800家;可供舉辦活動的特色場地更數以萬計之多。
會展行業的“智能化”賦予行業機會,數字化、移動互聯網使得會展業開始出現標準化的管理工具與平臺,讓離散的會議資源將便于整合。同時,由于資本的介入推波助瀾,撬動更多外部資源,碎片化的資源(智力、實體)快速集中,從而形成會展行業的競爭格局的重塑,也會引發服務內容、形式、手段、管理方面巨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