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首先標準化要先行。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部署,聯合發布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5年版)》(以下簡稱《建設指南》)用來指導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
《建設指南》明確了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總體要求、建設思路、建設內容和組織實施方式,從生命周期、系統層級、智能功能等3個維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參考模型,并由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框架包括“基礎”、“安全”、“管理”、“檢測評價”、“可靠性”等5類基礎共性標準和“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工業軟件和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5類關鍵技術標準以及包括《中國制造2025》中10大應用領域在內的不同行業的應用標準。
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以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智能制造裝備實現突破,但制造環節無法互聯互通等制約智能制造發展的關鍵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對跨行業、跨領域的智能制造標準化需求日益迫切。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在此時聯合制定并發布《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有著重要的意義。
為智能制造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立項提供依據
《建設指南》是指導未來一段時期內智能制造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立項及制修訂工作的依據,同時也是對智能制造標準進行科學管理的基本依據。依據《建設指南》的相關要求,充分結合我國制造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總體發展布局,適時制修訂符合我國國情的智能制造標準,能夠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推動解決制造環節互聯互通、跨行業跨領域標準化問題
《建設指南》全面納入與智能制造密切相關的基礎通用、關鍵技術及重點行業應用標準,并對已制定、制定中的標準進行了全面梳理,以聚焦制造業優勢領域、兼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出發點,通過統籌標準資源、優化標準結構,重點解決當前推進智能制造工作中遇到的數據集成、互聯互通等基礎瓶頸問題。
明確了立足國情、開放合作理念
《建設指南》依據我國智能制造標準基礎差,行業發展不平衡等特點,充分考慮標準的適用性,突出強調適合中國國情的標準制定與產業化;它的部分內容充分借鑒了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的相關標準化內容,也將適合我國制造業發展需求的國際標準適時轉化為國家標準,以建設一個兼容性好、開放性強的標準體系。
有利于建立與時俱進、持續進行的標準完善機制
智能制造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龐大系統,產業界對智能制造的認識將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隨著智能制造技術、產業的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的不斷涌現。為此,《建設指南》每2~3年都會進行修訂,這樣一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將不斷完善,并且與時俱進。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行業分析師表示,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我國制造業緊跟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智能制造具有較強綜合性,不僅僅是單一技術和裝備的突破與應用,而是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創新集成,是生產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此次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建立將會使智能制造的發展更加規范,有利于智能制造的長遠發展。
更多
智能城市資訊請關注新思界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