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三星Note7搭載虹膜識別技術后,螞蟻金服搭乘人臉識別技術上線人工智能生物識別機器人“螞可”。該機器人的認臉能力理論上已經超越了人類肉眼,并在國際權威人臉數據庫上的公開評測精度已超過99.5%。該技術有望加速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與虹膜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市場產業化進程。
生物識別是指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來進行個人身份鑒定的技術。生物識別包括指紋、人臉、虹膜、體態等技術,可拓展到圖像、動作等智能識別領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傳統的密碼檢驗方式相比,生物識別技術基于人的生物特征具有易測量、排他性以及終身不變的特點,因而有檢驗快速、結果更精準的優勢。因此,生物識別日漸受到重視。
目前生物識別產業發展已進入上升通道,有望在公共安全、消費金融等多個領域快速突破。數據顯示,預計2016年生物識別重點應用市場空間將超過200億元。
其中,在消費金融領域,去年底,支付寶上線了人臉登錄功能,用戶可以通過“刷臉”取代賬號密碼進行登錄驗證。之后,微信、滴滴出行也已試點推出以人臉識別為基礎的登錄或支付功能。
近幾年,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9%,同期,我國市場規模約占全球市場規模的10%。市場調研機構認為,我國由于人口基數大,互聯網普及程度高,未來潛在的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
在公共安全領域,生物識別技術在指紋采集管理、視頻監控系統、警務大數據分析等領域需求集中,有望深度參與公安系統智能化升級。
行業研究人士表示,未來隨著互聯網不斷滲透,信息安全意識提升,生物識別技術還將有更大發展空間。指紋識別技術一家獨大的局面將被打,呈現出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多種技術百花齊放的局面;未來產業集中度也將不斷提高,產業優勝劣汰將在我國出現。
新思界為您提供關于
《2017-2021年中國指紋識別系統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