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力學性能分類,碳纖維可以被分為小絲束和大絲束,其中小絲束碳纖維指的是每束碳纖維處于0.1萬根-1.2萬根之間,而大絲束碳纖維則指的是每束碳纖維數量在4.8萬根以上。小絲束碳纖維生產工藝要求更高、生產成本更高,但綜合性能也更加優異,目前主要被應用在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等高附加價值領域。
在全球中來看,美國、日本和中國是碳纖維主要生產國家,但其中美國產能更高,約達到4萬噸,而中國理論產能約為3.7萬噸,全球碳纖維總產能在18萬噸左右。但就實際生產方面,我國碳纖維生產技術不足,產品多集中在低端領域,產業開工率較低,在2020年我國實際碳纖維銷量不足2萬噸。
而在需求方面,在2020年我國碳纖維需求量約為5萬噸,需求呈現高速增長趨勢。但由于國內碳纖維產量較低,因此依賴進口滿足需求,在2020年我國碳纖維進口量達到3萬噸左右,占據總需求的60%。
當前我國小絲束碳纖維存在產能不足、生產技術落后等問題,且日本和美國企業嚴格限制向我國出口,受到日美的打壓。由此看出我國碳纖維急需實現國產替代,尤其是小絲束碳纖維。小絲束碳纖維被應用在軍工領域,國產替代需求迫切,未來在政策重點支持下,小絲束碳纖維行業將加速實現國產替代。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1-2026年中國小絲束碳纖維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在全球中,小絲束碳纖維市場主要被日企占據,日本東麗、東邦、三菱三家企業占據全球50%左右的市場份額,其中日本東麗占據全球小絲束碳纖維總產能的25%以上。在2020年下半年,日本加強了對于小絲束碳纖維出口中國的管控,在禁令頒布前,2020年1-8月,日本出口至我國的小絲束碳纖維量約有1萬噸。
面對內需和外界的壓迫,我國政府大力支持小絲束碳纖維國產化發展,國內目前實現小絲束碳纖維生產的企業有光威復材、中簡科技、吉林化纖,在2021年吉林化纖建設了生產300噸/年的項目,主要用于生產1K、3K等小絲束碳纖維,目前一號線試車成功。
新思界
產業分析人士表示,我國是碳纖維生產大國,理論產能較高,但受限于技術,生產多為低端產品,實際產量較低,市場需求依賴進口。小絲束碳纖維作為生產工藝要求更高的細分產品,被應用在航空航天、軍工等領域,目前進口被日本和美國嚴格管控,迫使國內企業加快實現國產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