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是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土壤修復劑是修復土壤功能過程中所使用的藥劑,能夠與土壤中的污染物進行反應,對其進行清除或使其失去活性,從而使土壤環境達到標準。
隨著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土壤環境不容樂觀,工業污染、礦業污染、農業污染(化肥農藥使用)、垃圾填埋場污染等造成受污染的土壤面積不斷增多,土壤質量問題日益突出。2019年1月1日,《土壤防治法》正式實施,推動我國土壤修復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造成土壤污染的污染物主要包括物理污染物、化學污染物、生物污染物等,可采用的修復方法主要有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生物修復,不同污染物以及不同修復方法對土壤修復劑的需求存在差異。
土壤修復劑位于土壤修復產業鏈上游,為中游土壤修復企業提供材料,最終應用在需修復的受污染土壤中。化學類土壤修復劑是最為常見的土壤修復劑產品類型,主要包括重金屬污染物修復劑、有機污染物修復劑、農藥污染物修復劑等,可應用范圍廣泛。微生物類土壤修復劑是另一類較為常見的產品,其含多種活性菌,可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群,改良土壤的微生態環境,從而優化土壤結構,未來擁有較大發展空間。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2-2026年土壤修復劑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顯示,2015年以來,我國土壤修復才逐漸由勘察向治理階段轉變,土壤修復劑行業起步較晚,少數布局較早的企業具有先發優勢,隨著《土壤防治法》推進,其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受利益吸引,近些年我國進入土壤修復劑行業布局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多,市場競爭趨于激烈,相較來看,產業鏈上下游布局完善、能夠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企業更具發展優勢。
在全球市場中,土壤修復劑領先生產商主要有比利時索爾維、美國Vantage、英國Croda、中國永清環境等,其他競爭力較強的企業還有中國博世科、捷克NANOIRON等。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從我國財政部環保預算來看,2016年新增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預算,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預算為44億元。“十四五”期間,我國耕地土壤、工業場地、油田土壤、礦區土壤合計土壤修復市場容量達到萬億元以上,擁有巨大市場空間,將拉動我國土壤修復劑需求不斷上升。總的來看,未來3年,我國土壤修復劑行業發展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