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鈉分子式是C2H5ONa,分子量68.05,其產品有液態和固態兩種,液態產品為含乙醇鈉20%左右的乙醇溶液,外觀呈淡黃色粘稠狀;固態產品的乙醇鈉含量一般在98.5%以上,外觀為白色或淡黃色吸濕性粉末或顆粒,在空氣中貯存時分解變黑,遇水分解成氫氧化鈉和乙醇,溶于無水乙醇而不分解。固體乙醇鈉是一種醫藥和農藥合成的重要中間體,主要用作強堿性催化劑、乙氧基化劑、凝聚劑、還原劑等助劑產品。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固體乙醇鈉生產國,擁有多家固體乙醇鈉生產企業。與此同時,伴隨著固體乙醇鈉企業及相關研究機構對固體乙醇鈉相關技術研究的深入,我國固體乙醇鈉生產技術明顯進步,產品品質也有所提升,但在固體乙醇鈉降本增效、節能降耗、清潔生產、自動化生產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努力。據新思界發布的《
2022-2026年固體乙醇鈉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固體乙醇鈉產量近3萬噸,基本能夠滿足國內需求,但就行業發展態勢看,新思界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固體乙醇鈉還存在以下問題:
1、原材料價格上漲
金屬鈉法生產工藝因具有污染小、工藝簡單而受到固體乙醇鈉行業廣泛使用,金屬鈉法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是金屬鈉和乙醇。2020年下半年以來,受全球通貨膨脹及大宗商品價格普漲因素影響,金屬鈉及乙醇價格整體走高,抬高了固體乙醇鈉行業企業的生產成本。為轉嫁成本壓力,固體乙醇鈉生產企業不得不調高產品售價,這不利于固體乙醇鈉需求的增長。
2、產能與需求錯配
新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紊亂疊加通脹因素,使得產業鏈的生產端與需求端波動性增加——當疫情防控形勢趨緊時,生產與需求急劇下降,部分企業退出生產;疫情防控形勢好轉時,需求快速回升,但由于產能恢復相對較慢,甚至難以恢復,導致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加之環保督察力度加大及部分企業停產整頓,加劇了實際產能與需求之間的錯配。近期,由于產需錯配導致固體乙醇鈉市場供需失衡,使得部分企業出現排單現象,該現象可能延續一段時間。
3、新冠疫情沖擊產業鏈
新冠疫情對固體乙醇鈉產業鏈條造成負面影響,從原材料方面看,固體乙醇鈉產能集中于華東地區,尤其是山東淄博、青島等地,但其重要原材料金屬鈉集中于內蒙古等地。金屬鈉遠距離運輸需要運輸人員進行頻繁的核酸檢測甚至隔離,抬高了固體乙醇鈉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固體乙醇鈉的交貨周期。另外,受疫情影響,目前上海部分地區仍處于封控狀態,影響了固體乙醇鈉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