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黃嘌呤又名6-羥基嘌呤,是核苷的代謝產物,存在于轉移核糖核酸中,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堿嘌呤,參與調節人體的一些生理機能。次黃嘌呤正常狀態為白色針狀結晶,可以在150℃分解。次黃嘌呤是制備6-巰基嘌呤的重要原材料,6-巰基嘌呤是一種天然嘌呤堿的合成類似物,它主要被用來減慢癌細胞的生長,對于成人和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目前可生產次黃嘌呤的企業比較少,次黃嘌呤又是一種很重要的生化試劑,廣泛應用于醫藥、農用化學品等領域之中,其下游的衍生產品主要是腺嘌呤、6-巰基嘌呤、6-芐胺基嘌呤、阿昔洛韋、6-巰基嘌呤(一水合物)、6-芐氨基嘌呤等,分別是維生素B4、白血細胞特效藥、植物催生長劑、皰疹病治療藥、抗腫瘤藥物產品的生產原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導致次黃嘌呤的產品供給有限,出現供給瓶頸。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2-2027年中國次黃嘌呤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我國次黃嘌呤的生產企業僅有二十余家,2021年合計產量僅有1000噸左右,生產規模較大的企業分別為新鄉拓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新鄉瑞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洛陽德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另外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將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也可以提供少量次黃嘌呤產品。
我國次黃嘌呤行業存在技術工藝水平落后、產業化進程發展較慢、下游應用較為單一等問題。為此,國家一方面應當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對相關技術的研發,建立次黃嘌呤相關研究項目,并對實現次黃嘌呤技術成果轉化的企業予以財政獎勵或稅收優惠,推動我國次黃嘌呤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家應當不斷推廣次黃嘌呤下游研發應用,擴大次黃嘌呤產品的應用范圍。此外,企業也應當積極響應國家醫藥化工產業發展號召,以創新引領企業發展,加大次黃嘌呤相關研究的投入,不斷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新思界
產業研究員認為,次黃嘌呤屬于精細化工產品,受國家政策的支持,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因此行業內存在較多的潛在進入者,但受限于技術門檻,較多的潛在進入者被擋在“門外”。隨著次黃嘌呤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未來將不斷有企業突破技術瓶頸,進入次黃嘌呤領域。如果現有的生產企業未能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方面持續進步,市場份額未能保持領先,將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