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場需求,PPP模式迎來“爆發期”。作為PPP模式的“重頭戲”之一,環保PPP項目頗受資本青睞,一度迎來熱潮,而今余溫未散,環保PPP將再迎風口。
日前,財政部、住建部、農業部、環保部四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簡稱《通知》)。根據要求,政府參與的新建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四部門表示,為進一步規范污水、垃圾處理行業市場運行,提高政府參與效率,充分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促進污水、垃圾處理行業健康發展,因此將對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
PPP模式是指將部分政府責任以特許經營權方式轉移給企業等社會主體,政府與社會主體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系,政府財政負擔減輕,社會主體投資風險減小。早在2016年財政部下發的《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財金[2016]90號)就提出了在垃圾、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領域,各地新建項目要“強制”應用PPP模式。
此外,在支持政策上,政府將以運營補貼作為財政資金投入的主要方式,或從財政資金中安排前期費用獎勵予以支持,逐步減少資本金投入和投資補助。隨著PPP項目加速落地,國內PPP市場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通知》提出,政府參與的新建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有序推進存量項目轉型為PPP模式。《通知》要求全面推進的污水垃圾項目總體屬于“運營”屬性較強的優質資產,相對容易發揮PPP提高績效的作用。
污水和垃圾處理是我國推進PPP模式較早的領域,并已取得明顯效果。據財政部PPP項目庫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18日,入庫項目共13132個,項目金額達到16萬億元。由于采用PPP模式,污水處理成本下降了50%以上,不僅解決了環境問題,而且推動了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新思界發布的《
2017-2022年中國ppp模式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規避建議報告》指出,目前PPP項目已覆蓋19個領域,遍布我國城鎮化建設、軌道交通、醫療、教育等各項公共事業的建設。其中,環保PPP項目在資本市場可謂屢見不鮮,不僅項目數量越來越多,投資的力度也不斷加大。
在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方面,市場供需變化使得PPP模式逐漸占據了主流位置。在《關于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印發之后,全面推行污水和垃圾處理項目PPP模式將成為常態。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通知》的另一重大意義就是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過去,政府修建污水、垃圾處理廠,提供環境公共產品和服務,建設和維護的資金壓力巨大。今后這些將全面由市場提供,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進入到治理當中。在《通知》中,政府的定位一是監管、二是付費。以運營補貼作為財政資金投入的主要方式,逐步減少資本金投入和投資補助。
整體上看,現在環境公共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初具規模,下一階段的關鍵是運營,特別是在中西部、縣級以下農村以及老少邊窮地區,單純依靠收費還覆蓋不了成本,需要政府進行補貼。過去市場方還沒有發育起來,沒有實力來承接,現在市場方已逐步成熟,政策只是適應市場形勢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