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包括北京在內已經有30個省份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各地普遍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取消農業戶口對農民有何影響?農民能享受到什么福利?請關注這四大焦點。
焦點一:農民權益有無影響?
我國自1958年開始按照劃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由此帶來權益、保障和待遇的不同。農業戶口的權益主要是責任地和宅基地,而非農業戶口的權益主要是依附在戶籍上的一些社會福利,包括教育、醫療、就業、保險、住房等方面。
有人擔心,取消農業戶口后會影響農民的既有權益。專家指出此次戶籍制度改革不是“農改非”,而是全面取消農民的農業戶口身份,將農民和城鎮居民統一改稱居民,消除身份區隔和歧視,進而逐步實現居民社會管理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取消農業戶口不會影響附著在農業戶口背后的集體土地承包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村集體經濟分配權。
焦點二:能否和城里人一樣享受各種福利?
目前城鄉居民醫療基本保險各地正在陸續并軌,未來全國居民有望享受平等的身份和待遇。而原有農業戶口的“含金量”反而上漲了,農民變成了擁有土地的居民。在北京等特大城市,由于土地價值較高,農業戶口因為潛在的土地拆遷收益蘊藏更多“含金量”。從農民到居民,不是簡單改個名,還有教育、就業、醫療、養老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差別的逐步消除。
焦點三:城鄉居民“自由遷徙”會否導致城市人口聚集?
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限制,可能短期內會出現教育、醫療等資源緊張的情況。然而,無論是城里人還是農村人,他們會考慮現實問題,有沒有房子住,有沒有工作做,基本生活有沒有保障,而不會因為身份的改變一窩蜂地涌進城市。
此外,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也有區分。像北上深這樣的大城市,雖然沒有身份差異了,但對居住證進行積分制管理,存在準入門檻,不會造成新一輪大城市人口聚集;而一些中小城市門檻降低,短期內會吸引一些農民進城落戶。
焦點四:戶籍制度改革如何做好相關配套?
戶籍制度的背后是與之掛鉤的公共服務、社會資源等,而目前我國城鄉、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相差較大。取消農業戶口,也要防止一些地方躍進式發展,單純‘逼農民進城上樓’。要考慮農村人在城市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包括教育培訓、工作機會、社會幫扶等問題。只有相關的配套政策、體制機制健全了,城鎮化、農民變市民過程才會進行得更順暢。
行業研究人士指出如何既保障農民的利益,又能穩定推進城市化,讓城市與鄉村不成為利益上此消彼長天然的對抗體,而是合作共贏的利益相關方,仍然考驗著所出臺政策的科學性,及政策施展過程中的有效承載能力。
更多
農業政策請關注新思界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