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病(IBD)是指一種以腸道炎癥和上皮損傷為病理特征累及消化道的復發性、炎癥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兩種類型。IBD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疾病,具有不可治愈、終身復發性及可致殘性等特點。目前IBD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環境、腸道微生態、腸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
近年來,隨著國民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逐漸改變,IBD發病率逐年增高,國內患者規模呈現出持續增長態勢。我國IBD患病人數從2017年的87.8萬人增長至2021年的99.5萬人,2017-2021年復合增長率為2.53%。在國內IBD患病人數不斷增加以及患者診療意識不斷提升背景下,IBD藥物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2-2026年中國IBD藥物行業市場供需現狀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IBD藥物市場規模約為91.2億元,同比增長8.3%。
IBD是免疫系統疾病,目前主要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主要治療藥物包括氨基水楊酸、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生物制劑五大類。其中氨基水楊酸適用于輕中度性和緩解期的IBD患者;皮質類固醇激素多用于IBD急性發作期患者;免疫抑制劑主要用于使用激素無效或依賴后的IBD患者;抗生素適應癥廣泛,用藥時間短;生物制劑可有效誘導并維持中、重度IBD患者的CD緩解。
目前生物制劑是國內IBD藥物市場主流產品,占比市場份額約為65%,主要產品為類克/英夫利昔單抗,為美國強生的原研藥品類;其次為氨基水楊酸,占比市場份額為26%,其市場由國外企業DR.FALK、愛的發制藥與本土企業葵花藥業、輝凌醫藥占據主要份額;皮質類固醇激素占比市場份額為7%,規模占比排名第三,該市場參與企業眾多,市場較為分散?傮w來看,目前我國IBD藥物市場仍由國外原研藥企業占據主要份額,國產化程度較低。
新思界
產業分析人員表示,近年來,隨著國內IBD發病率不斷提高以及患者規模不斷擴大,IBD藥物市場需求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行業發展前景較好。但目前國內IBD藥物市場仍由國外企業占據主要份額,國產化程度較低,本土企業還需不斷加大藥物研發力度與研發進程,進而推動國產替代進程不斷加快。未來國內IBD藥物行業還有較大發展空間,行業發展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