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因子是一類由免疫細胞(如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及部分非免疫細胞(如內皮細胞、纖維母細胞)經刺激后合成并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質,具有調節免疫應答、促進細胞生長分化、介導炎癥反應等核心功能。其分子量通常在6-70kDa之間,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靶細胞表面受體,形成復雜的信號網絡。
根據功能差異,細胞因子可分為白細胞介素(IL)、干擾素(IFN)、腫瘤壞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趨化因子、生長因子等。其特性包括高活性、多效性、重疊性及拮抗性。這些特性使其成為免疫調節和疾病治療的關鍵靶點,但也增加了臨床應用的復雜性。
現階段,細胞因子已廣泛應用于腫瘤免疫治療、感染性疾病防控、自身免疫病調控及再生醫學等領域。在腫瘤治療中,IL-2、IFN-α等早期獲批的細胞因子藥物通過激活NK細胞和T細胞實現直接殺傷,而PD-1/PD-L1抑制劑等新型免疫檢查點藥物常與細胞因子聯用以增強療效。在感染領域,IFN-γ被用于治療慢性肉芽腫病等先天性免疫缺陷,IL-7則通過促進T細胞增殖改善HIV感染者免疫重建。自身免疫病方面,TNF-α抑制劑(如依那西普)已成為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的一線用藥。再生醫學中,EGF、FGF等生長因子類細胞因子被廣泛應用于皮膚創傷修復、角膜損傷治療及組織工程支架構建中。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中國細胞因子行業市場深度評估及2025-2029年投資可行性咨詢報告》顯示,全球細胞因子市場競爭激烈,聚集了眾多實力強勁的企業。羅氏、安進、諾華等藥企巨頭憑借深厚研發底蘊、龐大生產規模和廣泛市場渠道,在細胞因子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在中國,北京百普賽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澤醫細胞治療集團、亞科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快速崛起,依托本土優勢,在細胞因子研發、生產及銷售上不斷發力,逐步縮小與國際企業差距,推動國內細胞因子產業發展。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未來,細胞因子行業將呈現多維度發展趨勢。技術創新上,隨著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與細胞因子研究融合,有望開發出更高效、特異性更強的細胞因子產品。例如,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精準調控細胞因子表達,或借助人工智能篩選更具潛力的細胞因子靶點。在應用拓展方面,在細胞和基因治療中,細胞因子作為關鍵原材料,其需求將隨CAR-T療法、再生醫學等發展持續增長;在個性化醫療中,依據患者個體基因特征定制細胞因子治療方案,實現精準治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