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有關教育部門宣布,北京市整體通過了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的評估。到現在為止,全國已經有多個省份通過了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在全國范圍內,已經有接近30%的地市通過了國家督導評估認定。
國家通過督導評估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無疑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北京市為例,取消共建入學,規范特長生入學,啟用全市統一的小學和初中入學服務系統,均收到明顯的效果。通過“國考”,是對這些工作成效的肯定。
僅僅,通過“國考”,是否意味著這些地區的教育均衡問題已經得到較好解決了呢?要知道答案其實不難,只需要到已經通過國家評估認定的757個縣(市、區)問普通市民一個問題:你認為當地的義務教育均衡了嗎?收回問卷做個統計,結果就可以一清二楚了。
綜合而言,此次督導評估把公眾評價作為重要參考,共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8988份,回收有效問卷8709份,并采取隨機訪談等形式征求了公眾意見。 問卷結果顯示,公眾滿意度超過85%。但是,假若有一家獨立的第三方專業組織做這種調查,滿意度是否還能這么高,就要打個問號了。
總的來說,就是教育均衡不僅要通過“國考”,還要真正通過民意考核。目前,學校布局、師資條件、校際差距、特殊人群等影響到教育均衡的基本問題尚未得到 徹底解決,也有太多的不完善等待這我們去解決。如果占到全國26%縣(市、區)的老百姓并不認為或者部分不認為他們那里的教育均衡已經達標,那么這些地方就還需要在解決教育均衡上下功夫。
不管是國家的官方考核,還是一些教育機構的有效考核,不管是哪個的考核,最終還是要看實際效果的,教育是否均衡、是否符合民意。我國的義務教育到現在還不夠強盛,不均衡的時間比較長,到現在不均衡的體制和機制依然存在。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其中的重重難關,還有待商討,還需要各方面的齊心協力的去解決、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