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中央政府的有效調控下,中國經濟正實現中速穩(wěn)增長,但公布的財政數據并不樂觀。2011年起,中國財政收入增幅開始大幅下跌。在2009年至2013年間,全國財政總收入平均增長19%,其中有7個百分點是土地出讓金收入貢獻的。預計2016年至2020年間全國財政收入的年平均增速是5%—8%之間。
有專家表示,財政收入下降將是2015年宏觀調控最大挑戰(zhàn),但市場的表現尚未體現出對這一風險重要性的認識。財收增速下降的主因是土地出讓金收入的下降,而土地出讓金收入是廣義口徑政府財收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全國收入的23%、地方收入的35%,是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地方政府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而房地產市場走弱導致維持土地財政模式的難度加大。
財政收入的增速下降意味著地方政府通過基建投資來提振經濟的空間將變得越來越小,中央財政也不太可能長期采取大幅度的刺激措施。在2015年后,政府需推進各項結構性改革方能擺脫土地財政的發(fā)展模式,包括改善稅收結構、擴大地方財政和基建項目的資金來源、提高資源稅費、推動資本項目進一步開放等。經濟下行的壓力顯現,改革的速度也會提高。
我們對全國2萬多筆土地交易、1200多家融資平臺的數據庫以及覆蓋全國300個城市的數據分析,預計2015年房地產投資減速和土地出讓金收入下降將會給地方經濟帶來雙重壓力。加之地方融資平臺逐步剝離當地政府且其自身財務狀況不斷惡化,都會給地方經濟帶來多重壓力。2015年將是“土地財政”的一個拐點,預計2016年中央將推出房產稅,從中長期角度看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財政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