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原本以為,考上大學并從事白領工作后,可能就不會遭遇像藍領工人一樣的結構性失業(yè)。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一篇報告預計,辦公室和行政人員今后5年約有5%會失業(yè),即全世界今后5年每年都會減少約1%的辦公室和行政人員,而他們的崗位將會被機器人所代替。除卻新增工作崗位,今后5年內將有510萬個崗位消失。
據美國無黨派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估計,在2001至2013年間,美國因為將制造業(yè)務外包給中國而損失了240萬崗位。而機器人的來襲顯然要比中國經濟崛起厲害多了,510萬的消失崗位約為中國令美國喪失的制造業(yè)崗位的兩倍,而時間卻縮短了一半,由此看來,機器人的效率的確更高。
世界經濟論壇共對13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的366家公司進行了調查,這些公司共聘用了1300萬員工。結果顯示,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由很多部分組成。這其中包括具備先進傳感器、動作靈活且具有一定智能的新型機器人,它們在制造業(yè)中的實用性高于人類;還包括“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以及3D打印等“制造技術的進步”。從各種角度來看,這些因素都有望大幅降低人類勞動力在未來5年的需求。
世界經濟論壇將這種機器人與人類爭奪工作崗位的現象稱作“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指的是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期間機器工具的發(fā)明;第二次指的是規(guī)模化工廠的推出;第三次指的是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的科技工業(yè)革命。媒體對機器人的興起展開了大量報道,并將的工業(yè)革命稱作“機器人革命”。但最世界經濟論壇所描述的這些變化并不完全來自工業(yè)領域,甚至并非來自傳統(tǒng)觀念中的機器人,即世界經濟論壇所說的“機器人”并不完全是R2-D2這樣的實體機器人,至少其中一部分是沒有實體形態(tài)的智能機器。
據世界經濟論壇預測,移動互聯(lián)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lián)網趨勢將融合成一股完美的科技趨勢風暴。雖然這些趨勢在很多重工業(yè)領域威脅著人們的工作——包括制造、建筑、采礦等——但白領工作也在面臨類似的威脅。其中,亞馬遜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首度嘗試在倉儲中心里使用Kiva機器人之后,亞馬遜發(fā)現機器人的寶貴價值,于是收購了Kiva的開發(fā)商。之后,亞馬遜又部署了1000臺Kiva機器人在該公司的倉儲中心里使用。之后,亞馬遜將這種機器人的總數增加到1萬臺,接著是1.5萬臺。而的報道顯示,這一數字已經達到3萬臺。亞馬遜的倉儲中心里約有9萬名人類員工,截至目前,亞馬遜倉儲中心的全職員工約有四分之一為機器人。
由此可見,機器人正在快速接管亞馬遜的倉儲中心,并在豐田和其他重工業(yè)企業(yè)中負責組裝工作。但純粹的電腦自動化對人類工作崗位構成的威脅更大。如果醫(yī)療保健等領域的所有數據輸入、數據監(jiān)測和數據分析工作都融入這種方式,再輔以電腦更快的數據處理速度,那就完全在情理之中。這不僅可以解釋亞馬遜為何在4年前斥資7.75億美元收購Kiva,也可以解釋AWS云計算服務何以成為亞馬遜利潤最高的業(yè)務。
然而,最令人擔憂的部分在于,人們之前普遍認為,在顛覆許多“舊”工作的同時,還將創(chuàng)辦許多“新”工作,但這一次恐怕就不是了。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警告稱,今后5年,全球就業(yè)并不會增長,反而會下滑0.5%。由于技術變革,全世界將會消失710萬工作崗位,但科技進步只能創(chuàng)造20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并給人們創(chuàng)造新的工作機會。二者相抵的結果便是,人類將損失510萬個工作崗位,而且不會有任何新的工作崗位來替代這些消失的崗位。
更多
行業(yè)研究分析請關注新思界數據—研究專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