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財經研究院財富管理中心、金鹿財行聯合發布了《中國城市家庭財富管理報告:現狀與趨勢》。報告顯示,當前居民主要的家庭收入來源依然是薪資收入;金融投資收益已經成為薪資收入之外的家庭第二大收入來源;企業經營和分紅,成為繼金融投資收益之后的第三大家庭收入來源。而且,中國財富市場按財富總值排名世界第二,其中擁有 5 萬到 50 萬美元資產的人數排名世界第一。
另外,《報告》還表示,中國家庭財富管理總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個人理財為主,理財產品無差異,理財目標較為單一;第二階段是以高凈值人群的理財為主,理財產品個性化、理財門檻高端化,資產管理全面化、專業化;第三階段是以中產階層為主,受眾更為廣泛,個性化需求更強烈,特征是門檻比私人銀行低,服務則比單一的理財產品售賣豐富。
現階段,我國家庭財富管理主要呈現以下特點:首先,金融投資接受度高,近九成的受訪者有 3 年以上的投資理財經驗,平均約有 21.61% 的家庭支出用于金融產品投資,這一支出比例僅次于基本生活開銷的37.26%,可見金融投資已為大多數城市居民所接受。金融投資收益也已成中國家庭的第二大收入來源,而且超八成受訪者家庭可投資資金總規模在 20 萬 ~300 萬元之間,大部分家庭都有意愿進行家庭財富管理。其次,收入差距造成了男性的風險的偏好顯著高于女性,而且在投資計劃與投資產品類型上也是男女有別,男性相對更敢于投資風險程度較高的理財產品,而女性則更注重資金的安全性。另外,目前“四大剛需”正在成為中國家庭財富的管理重點,分別是保障規劃、子女教育、退休養老和住房規劃。
根據調研數據顯示,盈利狀況最好的是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和中高層管理人員,他們的共性是在配置了約 40% 的固定收益類產品、5% 的保險產品外,更多地配置了基金、二級市場產品,以此來實現收益盡可能的最大化。但是由于高收入家庭可以接觸到更多更專業的服務,所以投資業績會更好,目前市場上一些優秀產品都有非常高的門檻,這導致各個家庭的財富差距會繼續擴大。
就目前投資現狀而言,固定收益產品更受歡迎,投資者更看重產品穩定的表現,而非其背后隱性的擔保。這也反映出中國家庭投資的預期比想象中更成熟一些,而且銀行仍是購買投資產品的主要渠道,不同職位的人對理財產品的選擇也有差異。那么,哪些投資類產品更受中國家庭歡迎呢?
從投資產品來看,銀行定期存款、債券和銀行理財產品等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是城市居民投資理財的首選,普通員工較其他職位更青睞此類產品;僅次于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是二級市場投資,中高層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家庭主婦,都較為青睞這一類產品,投資比例均在10% 以上。另外,基金、信托這類專業理財機構提供的投資產品也較受城市居民歡迎,尤其是企業主、中高層管理人員, 他們投資基金和信托的合計比例在 14% 以上。
家庭主婦的投資與其他職位有顯著不同,她們在投資風險偏好上并不激進,但在選擇投資品上并未表現出特別的風險回避。這一群體遠離職場,但她們反而成為了 P2P 這類新興理財市場的主力軍,PE/VC 的投資熱情出乎意料的高漲,同時也最多參與另類投資(如黃金、 古董等)。不過家庭主婦并沒有獲得高回報,她們熱衷的另類投資、PE/VC、P2P 等產品, 有三分之一出現了虧損。
互聯網平臺受年輕人的追捧,但網絡現在對高凈值投資人群來說還不是他們最主要的投資渠道,可能在未來是一個方向。目前,實體投資機構與投資人面對面的交流,是理財最主要的渠道。財富管理是一個很專業的事情,跟純粹的投資不一樣,在財富管理中,財富只是一個手段,需要用戶實現人生的目標。
缺乏安全感是中國家庭財富管理市場的痛點,中國的財富人群有著不同于西方的特征,其中最為主要的一點是安全感的缺失。所以,在中國,財富管理機構不能僅僅局限于提供關于投資的方案,還應該提供全盤性的理財規劃,不僅幫助客戶獲得高投資收益回報,還應該幫助客戶提升幸福感。未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投入到理財的行列,但是目前整個理財市場卻是有些混亂,所以,現階段,國家亟需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規范相關理財市場。
更多
行業研究分析請關注新思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