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發,全球各國對于碳排放的重視程度提升。碳排放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于全球首位,電力和熱力行業、工業領域的碳排放量占比較高。2020年9月分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總書記提出中國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目標已經提出并納入頂層設計,各行業減排工作也持續推進。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整理發布的《
2022-2026年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CCUS)指將 CO2從能源利用、工業過程等排放源或空氣中捕集分離,通過罐車、管道、船舶等輸送到適宜的場地加以利用或封存,最終實現CO2減排的技術手段。為了實現中國碳中和戰略,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作為能夠大規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技術,發展十分迅速,已經逐步接近國際發展水平,但是在部分關鍵技術上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目前,中國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已經具備工程能力,進入工業化示范階段,不過在項目規模、技術集成、海底封存、工業應用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
近年來,全球市場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市場增速較快,在天然氣、發電、化工等行業得到應用,預計在2025年市場規模將會超過60億美元。從項目類型來看,碳捕集項目在全球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市場占最大份額,碳在燃燒前或燃燒后被分,分離出的二氧化碳達到高純度狀態,并被脫水以備運輸。從下游應用領域來看,電力行業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增速最快的領域,這是由于電力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行業對于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的推動關注程度較高。
中國市場方面,目前中國第一代碳捕集技術研究已經從概念研究階段進入工業示范水平階段,部分技術已經具備商業化應用能力;第二代捕集技術處于實驗室研發或小試階段。在運輸方面,碳運輸主要包括罐車、船舶、管道運輸等方式,其中罐車和船舶運輸技術都已開展商業應用。在CO2生物與化工利用方面,生物與化工利用技術均有所發展,發展水平最高的是利用CO2合成化學材料技術,如有機碳酸酯、可降解聚合物、氰酸酯、聚氨酯,聚碳酸酯、聚酯材料等。在封存方面,CO2地質利用與封存技術包括陸上和離岸兩種。
隨著中國碳中和戰略的持續推進,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市場存在較大的發展潛力,電力、工業等部門對于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需求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