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日本、德國等18個國家將共同建設國際碳交易市場,建立共同標準和指南,以加速減排,落實在巴黎氣候變化會議上達成的協議。18國分別是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德 國、冰島、印尼、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荷蘭、新西蘭、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韓國、塞內加爾、烏克蘭和美國。
根據12月12日190多個國家在巴黎達成的協議,允許成員國之間進行合作以實現減排承諾。
碳交易市場基于國際倡導的降低碳排放量。各個國家有各自允許排放碳的數量即配額。有些國家(如中國),實際的碳排放量可能低于分到的配額,或者由于環保做的好的國家實際的碳排放量低于配額,那么這些國家可以把自己用不完的碳排放量賣給那些實際的碳排放量大于分到的配額的國家。
目前,碳交易市場的運行機制有兩種。一是基于配額的交易。多個國家共同在管理者在總量管制與配額交易制度下,通過市場化手段將成本降低。二是基于項目的交易。通過項目合作,買方向賣方提供資金支持,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度。
由于發達國家的企業要在本國減排的花費的成本很高,而發展中國家平均減排成本低。因此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及設備幫助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型國家的企業減排,產生的減排額度必須賣給幫助者,這些額度還可以在市場上進一步交易。
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權供應國之一,卻沒有一個像歐美那樣的國際碳交易市場,不利于爭奪碳交易的定價權。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召開前期,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時單位GDP碳排放將比2005年減少40%到45%。
而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已于2010年正式啟動,擬于2017年建設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其規模將是當前全球最大的歐洲碳市場的兩倍。盡可能采取一些激勵性的政策鼓勵節能減排,以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
歐洲投資行情請關注新思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