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委會對外發布了歐盟新航空戰略,其中有一條目標值得關注,即歐盟致力于到2035年將歐盟航空運力提高50%。盡管距目標實現還有20年的時間,但航空運力50%的提升仍稱得上是一個具有挑戰的幅度,令人很難不去思考歐盟突然大力度促進航空業發展的心思所在。
數據顯示,航空業每年向歐盟國內生產總值(GDP)貢獻1100億歐元,提供就業200余萬。歐洲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則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歐盟28國GDP環比增長0.4%,同比增長1.9%;歐元區19國GDP環比增長0.3%,同比增長1.6%。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認為:首先,航空運力提升50%的目標說明航空產業發展具有空間,而在刺激經濟增長時,產業的提升空間是實現經濟增長的前提條件;其次,航空產業覆蓋產業鏈廣,上游可追溯至鋼鐵等飛機制造材料生產,下游可影響至旅游及人員往來,甚至包括人員流動所帶來的消費。在此背景下,僅通過提升航空業發展水平就能對歐盟經濟實現“多點刺激”;再次,航空產業不但不屬于落后產能,還可以歸于創新產業發展類別中,畢竟飛機制造中涉及的技術、飛行過程中使用的飛行儀器等十分精密,具備進一步創新或數字化的基礎,這恰與全球經濟定調的創新發展主題不謀而合。
而進入債務危機恢復期后的歐盟,急需要一個能對經濟增長發揮“提綱挈領”作用的項目。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王朔就曾強調,歐洲央行量化寬松(QE)政策發揮最大效用的根本在于市場流動性對實體經濟的刺激,即QE釋放的流動性最終能促進實際生產行為的發生。從姚鈴對航空產業特點的分析來看,航空業確實具備“承接”QE刺激的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航空業飛行所帶來的“流動”屬性決定其對經濟的拉動不會局限于本土,還將惠及貿易伙伴。比如作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致力于2020實現雙邊貿易額1萬億美元目標的中國。
歐洲投資咨詢資訊請關注新思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