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IMF2015年公布的數據,2014年歐盟GDP18.49萬億美元,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五國經濟總量相加占歐盟GDP的71.1%。
其中德國以3.85萬億美元穩居歐盟第一,今天,我們就先來說說歐盟老大的國企改革之路,看看對我國的混改有沒有參照的作用。
二戰后德國歷史
既然談國企改革,就要先從德國的歷史開始說起。德國位于中歐,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宣布二戰失敗投降。戰后,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組成盟國管委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首都柏林被劃分成4個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占領區合并為西部占領區。1949年5月23日,西部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蘇占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開始了分列之路。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著名的柏林墻,這是一段漫長的德國重建之路。
直到1989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德國爆發大規模游行,最終在1990年,分裂40多年的東西德重新統一。隨著政治的穩定,德國開始發力,踏上通往歐盟大哥之路。
根據世界銀行資料顯示,1985年德國GDP開始迅猛增長,從85年的7298億美元一路飆至95年25905美元,十年間近乎翻了4倍,同中國近十年的發展速度相當。之后十年,一度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出現負增長。2005年開始之后三年受出口向好,GDP增長32%,隨后迎來了次貸危機及歐債危機,經濟隨歐盟陷入放緩。
東西德國企改革
與世界其它國家國有企業私有化的經驗相比,德國的經驗很有特色。統一前的西德是唯一自始至終追求私有化的國家,當上世紀50、60年代,法、英等國家通過公有化來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時候,德國卻通過進一步的私有化來解決問題。在兩德統一的過程中,德國完成了東部地區的國有企業私有化。因此,世界上只有德國一個國家,擁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私有化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私有化的雙重經驗。
由于背靠的是市場經濟為主要導向的資本主義國家,西德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基本原則是建設社會市場經濟,而不是財政收入或者其它經濟政策的考慮。在事關國家或市鎮的重大利益,并且以其它方式不能更好地或者更經濟地達到目的的情況下,才可以由公共企業來承擔。在與私人企業發生競爭的領域,要讓位于私人企業,這是社會市場經濟的原則。
西德私有化的主要程序是通過私有化法,以規范私有化的目的、范圍、程序和出賣企業私有化收入的使用途徑。聯邦所有的大型企業私有化的方法是出賣股票,逐步減少聯邦持股比例,從部分私有化到完全私有化。在將國有獨資企業改革為國家和私人合資企業后,德國在70年代改革的重點是減少聯邦政府的間接參股。通過出賣參與股份的公司,使聯邦政府完全退出。
而相較之下,東德是在統一的過程中完成的私有化改革。東德曾經是世界上計劃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1950——1970年的生產性國民收入持續翻兩番,年平均增長7.2%,一度躋身世界十大工業強國。世界銀行《1982年度世界發展報告》公布的結果顯示,民主德國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為1562億美元,人均400美元,居世界第89位,居社會主義國家第1位。在1985年,國營企業或集體生產所得產值占國民凈收入的96.7%。
僅從單純的經濟發展統計數字上而言,東、西德的差距其實并不大,但東德更側重于重工業、軍工企業和國家面子工程的投入和建設,忽略了農業及輕工業。同意后,東德經濟受到了西德經濟的沖擊,貨幣改革之后,西德馬克兌換東德馬克的比率由1∶4 搖身變為1∶1,東德貨幣大量升值,從而使西德商品沖入東德市場。東德國企大面積虧損,從而開啟東德快速私有化之路。
東德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法律依據是國家統一協議和財產賠償法。私有化的做法是,有企業向托管局提出資產負債表,專家評估,之后登報,然后賣給企業或個人。由于東德私有化的對象范圍特別廣泛,分為工商企業的資產,主要由機器和設備構成;國有和集體農業企業的資產,主要由土地構成;市鎮的房地產,所以這三個不同部分私有化的承辦單位、方法和進程是不同的,對國家財政負擔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在1997年的中德研討會上,德國社民黨負責經濟工作的馮肯博士曾指出,過去七年德國99%的企業實現了私有化,這里的私有化是指非國有化, 其中既包括私有化, 也包括股份制、社區制。
柏林墻倒塌了二十多年,德國也成為了歐盟的老大,東西德卻依然存在著差距。這場歷史的實驗或許并沒有隨著蘇聯的解體而終結,也沒有隨著柏林墻的建立與倒塌而告終。如今,東德人逐漸認識到,西德的制度并非樣樣都比原東德好。“西德人”在物質和道德方面的優越感,也常常讓“東德人”感到生氣和反感。他們開始懷念原東德時期那種穩定而簡單的生活、有保障的工作和住房、免費的教育和醫療。默克爾總理在紀念德國統一20周年時曾說,“統一尚未完成”,這句話在今天仍然不過時。
其實,國企改革雖然是一個系統浩大的工程,但人們思想觀念轉變的難度卻遠遠超出了簡單的股權變更。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國企改革,都是為了能夠使國家有更好的發展,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走什么樣的道路是正確的,需要政治家及經濟學家去探討,切實的生活體驗并不是簡單的數字以及高深政治經濟理論所能代替的。歷史的道路是否曲折只有放在歷史中看,正如毛主席說的,“人間正道是滄桑”。
歐洲投資咨詢資訊請關注新思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