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深圳和上海樓市的瘋狂上漲之后,二線城市成為接替一線城市的樓市上漲的重要區域。在剛剛過去的3月份,二線城市樓市表現無疑最為搶眼。不管是從樓市成交量、成交價格,還是土地市場的多個指標來看,二線城市均搶跑全國。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百城房價數據顯示,3月份百城房價上漲的城市個數為60個,其中,二線城市領漲,漲幅居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東莞、惠州、蘇州、昆山、上海、中山、合肥、深圳、保定、南京。其中,東莞、惠州環比漲幅超過6%,蘇州、昆山、上海漲幅在5%-6%之間,中山、合肥、深圳、保定、南京漲幅在3%-5%之間。
從成交量來看,15個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1825萬平方米,環比增長160.6%,同比增長96.4%。從樓面均價來看,二線城市3月樓面均價2032元每平方米,環比上漲36%,同比上漲104%。
從土地市場上來看,二線城市在過去的一季度頻刷地王。2016年1-3月,全國土地出讓金排名前二十個城市成交總額為2767.1億元,同比增加14%,上榜門檻約58億元。一線城市出讓金總額為605億元,較去年同期明顯下滑,京滬同比降幅逾三成,除廣州外排名均有降低;二線城市占據過半席位,其中8個城市同比增幅過百,南京、杭州居前兩位,出讓金分別為333.2億元和238.6億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如今二線城市房價瘋漲的現象呢?
首先是信貸政策的放松。經過2015年多輪貨幣信貸政策調整后,信貸全面放松,目前購房信貸優惠位于窗口期,這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購房者的資金困難。
其次是房地產投資屬性被強化。2015年股市惡化,新型產業待起,巨量熱錢無地可去,于是市場上大量的資金進入樓市。由于一二線城市的資產比較優質,再加上2015年以來國家倡導住房消費,頻出去庫存新政,房地產的投資屬性被強化,成為了股市、債市等理財渠道失利撤退資金的去處。
第三是利好二線城市的樓市新政迭出。在全國房地產去庫存基調下,支持一二線城市樓市的政策頻出,這促進了住房消費,同時也助推了二線重點城市的熱度。而在二線城市享受國家去庫存新政的政策紅利時,一線城市卻被排除在外。
第四是一線限制性政策和高房價的擠推以及城市的“虹吸效應”。當前一線城市均在通過各類限制性措施,提高人口進入門檻,力推人口外流,但二線城市的城市競爭力和人居環境在不斷強化。如果說大城市當前還是城市發展的重心,那么,二線城市很快就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心。而且,相比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尚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也將在城市化、產業轉移、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將逐漸承載越來越多的資源。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
產業分析師表示,在目前的政策環境和供需關系下,短期來看,二線城市仍將有一定的上漲空間。但是,如今二線城市樓市的崛起,已經脫離供需的基本面,房地產的投資性需求成為助推市場熱度和價格上升的重要推手,這將直接助長二線城市的樓市風險,如果不加以抑制,我國或將再次出現新一輪的房產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