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去庫存”確立為今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之一以來,各地去庫存措施頻出。隨著政府扶持房地產政策的陸續出臺,2015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逐漸改寫負增長局面,全年同比增長14.4%,今年前2個月增速陡增至43.6%,一季度增速則進一步攀升到54.1%。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系列的去庫存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城市間分化趨勢繼續加劇,一二線城市房產遭瘋搶,房價飆升,而在三四線城市,目前存銷比仍然高筑,據數據顯示,這些城市現有的房子要賣完至少需要30多個月。所以說,去庫存仍將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
從數據來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3月房地產銷售及待售情況數據顯示,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3516萬平方米,比2月末減少415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減少652萬平方米,辦公樓待售面積減少40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增加117萬平方米。盡管庫存三月末比二月有所減少,但是庫存數量依然是高的驚人,需要很長時間來消化。
從區域來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3月份,東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1231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4.2%,增速比1-2月份提高8.7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6010萬平方米,增長26.7%,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5974萬平方米,增長20.2%,增速提高3.7個百分點。由以上數據可得,中西部樓市去庫存速度慢于東部,而且,中部地區的去庫存增速還在回落。
面對巨量庫存,今年以來,中央和地方頻頻加施“藥量”,各地都把放寬信貸、活用公積金杠桿、降低稅費、加快棚戶區改造和貨幣化補貼作為去庫存的發力點。但目前來看,市場反應與政策初衷之間出現了背離,一二線城市房地產銷售是輪番火爆,然而,本就是庫存“重災區”的三四線城市卻是庫存壓力有增無減。那么,三四線城市深陷房產庫存泥潭究竟是為什么呢?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15-2017年中國房地產行業全面市場調研及投資分析報告》顯示,三四線城市房產庫存難消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四點原因。首先,存在供應過剩,房屋和土地存量過高。近些年,隨著房地產行業的火爆,很多三四線城市也是跟風投資,造成房產供應過剩。其次,人口增長慢甚至負增長導致需求不振。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更多的人都流向一二線城市,而三四線城市的人口增長緩慢,因而對房產的需求量也無法提升。第三,三四線城市產業基礎薄弱,無法支撐起房產的顯示需求。第四,三四線城市房產升值空間較低,投資價值不大,無法吸引投資者的投資性購買。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
產業分析師表示,面對如此規模且有增無減的庫存,各地政府應有“持久戰”的準備,去庫存需長短結合,因城因時施策。在當前樓市結構性過剩的大格局下,三四線城市去庫存應從供需兩端發力。短期看,應該在嚴控土地入市的同時,對庫存進行調整,開發多用途用房,增加適銷對路的產品等;長遠看,應該加快推動產城融合和戶籍制度改革,增加城市就業崗位,提升城市的包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