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金融工作會議15日在北京閉幕。作為定調未來5年中國金融格局的重要會議,本次會議上對“防風險”、“加強金融監管”的著重強調,成為備受金融市場矚目的焦點之一。
根據對金融工作會議通稿中的詞頻統計,“風險”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在全文中被提及31次,而“監管”位列第二,被提及28次,“發展”與“改革”位列第三、四位,分別被提及25次與16次。
對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發布的文件,新思界
行業分析師認為有七大重要信號,其中很多與此前的市場預期存在巨大差異,需要引起市場高度重視。
一、會議規格“頂配”,“防風險”基調突出
首先,關于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規格,其遠高往屆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往的金融工作會議是總理主持,本次則是由國家主席主持,同時有五名政治局常委出席,規格空前,反映出政策層對本次會議的重視程度之高。
本次會議的一個基調是“防風險”,無論是從對防范系統性風險的定調,還是從對待資本項目可兌換、互聯網金融等的理性態度,都能反映出高層的“防風險”的態度。
二、從“金融去杠桿”切換到“經濟去杠桿”
2016年底以來,特別是2017年4月以來,“去杠桿”的核心似乎是“金融去杠桿”,特別是以銀行業為重點的一系列去杠桿嚴監管。但此次會議盡管是“金融工作會議”,對于“去杠桿”的提法確是“經濟去杠桿”,這與市場的理解存在重大差異。
此次會議通稿中明確指出,“要推動經濟去杠桿,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系。要把國有企業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處置僵尸企業工作。”反而,通稿中關于金融部門并未表示“去杠桿”,而是強調嚴監管。
其實,我國的高杠桿率根源,主要并不是在于金融體系,而是在于“僵尸企業”、地方政府等軟約束主體。2016年12月,盡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了“去杠桿方面,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但是2017年上半年“去杠桿”的重心卻放在了金融部門,這很容易導致對實體經濟的擠出效應:“控制金融體系總量+軟約束主體融資黑洞=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
目前,金融監管的核心是“加強監管以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而不是為了“去杠桿”。去杠桿應當更多的從“本源”去著手,而不是“舍本逐末”。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國有企業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中國高杠桿率問題有望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更多
財經資訊,請關注新思界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