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公司在全球成立了9家新的海外研發中心,總支出達2.24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時還有眾多企業摩拳擦掌,箭頭直指美國硅谷。雖然中國公司熱情高漲,現實卻并不盡如意,有人對位于硅谷的幾家中國研發中心進行了實地調研,卻發現除了華為等少數幾家公司外,其它幾家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的研發中心人數寥寥,冷冷清清,與其在中國的形象格格不入。人們不禁會懷疑這股海外研發中心建設熱潮的合理性,那么,如何看待成立海外研發中心這件事呢?
企業是否在海外成立研發中心,從根本來講取決于企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以及在此基礎上制定的企業發展戰略。海外成立研發中心只是企業為實現戰略目標的手段,該手段如果運用得當,將為企業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華為便是一個經典的案例。
華為是海外成立研發中心的先驅。2001年,華為以7.5億美元的價格將非核心子公司Avansys賣給愛默生,并借此在美國設立四個研發中心,加入國際電信聯盟。2012年公司持續推進全球本地化經營,加強了在歐美等國家的投資,在美國、芬蘭成立研發中心。華為硅谷研發中心以及企業業務事業部都成立于2012年。華谷研發中心有2萬多平米,八百多人,預計未來將增加到1000人以上。華為硅谷研發中心從2011年開始建設,投資近36億美元。華為美國研發中心的研究方向以公司技術發展為導向,并定位于最前沿的技術預言和探索。該研發中心著重于培養“思想家”,技術會超過目前所需要的。除此之外,硅谷的研發中心還可以了解同行的研發動態和研究方向。
華為在海外成立研發中心的原因可歸結為三點,一是為了在技術方面超越競爭對手,華為為此在競爭對手愛立信、思科附近成立研發中心,以挖取競爭對手的核心人才;二是預言和探索未來技術,華為在追趕階段,只需要對標競爭對手,不斷模仿和學習競爭對手即可。而目前華為已經從追趕者變為引領者,傳統的戰略無法再繼續,華為須自己預言和探索未來技術,成為行業的風向標;三則為了解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發展動向。
中國目前多數企業都處于“追趕”階段,由于行業競爭激烈,技術更新換代頻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無法保持并持續。同時技術的快速更疊也為企業彎道超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企業若能把握世界最前沿技術,并提前布局,便能在技術變革的過程中取得領先,甚至改變市場格局。
硅谷被公認為世界最前沿技術的誕生地,也是新興技術發展的指向標。在硅谷成立研發中心,獲取最前沿的技術發展信息,或者籠絡此地高端人才為我所有,j 眾多企業追求彎道超車的理想手段。
新思界產業研究員認為,雖然成立海外研發中心可為企業提供更多可能性,但并非都適合每家公司。一方面美國法律將海外獲得技術和技術信息的行為視為需要美國政府批準的出口行為。美國的出口管制法律限制向其他國家披露和轉讓敏感技術和技術信息。如果公司從事行業屬于美國限制出口的產業,則不具備在美國成立研發中心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在美國成立研發中心成本高昂,企業即使獲得了世界最前沿的技術動態,也并非每家企業都有能力成為先行者開疆拓土。
2017年新思界
產業研究中心公布了
《中國企業美國研發中心設立模式及可行性研究報告》,對不同類型的企業成立美國研發中心作了深入的可行性分析,同時也對企業成立美國研發中心的設立模式、設立步驟及風險提示作了全面的描述,可供廣大企業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