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國全面取締了“地條鋼”的生產,國內廢鋼庫存量隨之大增,短期內供大于求,導致出口需求的增加。
根據(jù)工信部的數(shù)據(jù),今年上半年我國共取締、關停“地條鋼”生產企業(yè)600多家,涉及產能1.2億噸,由于地條鋼被取締,釋放出6000多萬噸廢鋼資源。
緊隨其后的是,廢鋼在一段時間內出現(xiàn)明顯的供過于求,其中生活廢鋼、輕薄料等料型價格一落千丈。
與此對比的是盡管被征收40%的關稅,以輕薄粉碎料為主的中國廢鋼出口,正在連連創(chuàng)下高點。海關數(shù)據(jù)顯示,繼今年4月首次“破萬”后,5月份的中國廢鋼出口量再次激增至8.0345萬噸,同比增長954倍,環(huán)比增長4.3倍。
而在此前的一季度,廢鋼總體出口量尚不足千噸,更早之前,中國廢鋼的年出口量也不過1000噸左右。中國鋼鐵正在加速進入一個折舊時代:2016年中國廢鋼資源量已達1.7億噸。
相對于鐵礦石冶煉,廢鋼融化再利用是一種更為節(jié)能環(huán)保的綠色資源。然而當前中國的廢鋼煉鋼比僅為11%左右,遠遠低于世界51.6%的平均值。
為何作為鋼鐵大國,我國卻沒有發(fā)展廢鋼回收?
究其原因是中國鋼鐵工藝流程的結構性矛盾:作為廢鋼消化主力的短流程電弧爐,其鋼產量在中國占比僅為7.3%,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高爐-轉爐長流程(從鐵礦石和焦炭到生鐵再到鋼材)則長期占據(jù)主導地位。這一結構使中國進口了全球65%的鐵礦石,卻對更綠色的大量廢鋼利用不足。
新思界
行業(yè)分析師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廢鋼資源的流失正在與國內煉鋼工藝的結構調整進行著一場賽跑,在此過程中,轉向電弧爐是廢鋼冶煉的大方向,而在去產能的背景下,允許電弧爐等量置換轉爐產能成為大勢所趨。
據(jù)新思界的調查顯示,出口的廢鋼主要是質次的輕薄粉碎料,9.6萬噸中占8.1萬噸。這些廢鋼輕薄料價格從2013年1月的2400元/噸,暴跌到2017年5月的500至600元,跌幅高達80%。
據(jù)新思界發(fā)布的
《2017-2022年中國鋼鐵行業(yè)國際市場投資前景分析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國內外市場價格倒掛是廢鋼出海的一個重要原因,出于對市場的預期,國內廢鋼價格持續(xù)下跌,品質良好的國產廢鋼更具有價格優(yōu)勢。以5月份為例,5月26日東亞市場廢鋼的價格為230美元/噸,印度市場的價格是267美元/噸,均高于國內的價格,同期國內廢鋼有代表性的廣州價格是1160元人民幣/噸,相當于171美元/噸。
值得注意的是,廢鋼出口是在被課以重稅的基礎上實現(xiàn)快速增長的。作為一種綠色環(huán)保的優(yōu)質資源,廢鋼大量出口是中國不愿看到的景象,為了鼓勵回收再利用,中國對廢鋼出口征收40%的關稅,然而,這依然未能阻遏近期廢鋼出口上漲的趨勢。
這是否意味著優(yōu)質的廢鋼資源正在大量流出中國?未來,我國政府會不會對這些綠色資源進行管控?
分析師認為,目前廢鋼出口不足10萬噸,預計全年為20多萬噸,絕對量比較少,相對于中國一億多噸的廢鋼年產生量,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更多
財經(jīng)資訊,請關注新思界財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