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協會決定于2017年7月25-27日在安徽省蕪湖市海螺集團召開“水泥行業去產能強自律增效益促進大會暨中國水泥協會七屆六次理事會議”,會議將發布《水泥行業去產能行動計劃(2017-2020年)》。
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孔祥忠指出,去產能是水泥行業“十三五”期間重要內容。錯峰生產是國家產業政策,以環保指標衡量其效果。錯峰生產和停窯限產都是為實現去產能目標提供平穩過渡期,行業效益提升才能使得存續企業有能力獎補退出企業,推進去產能工作。
建材行業受產能過剩困擾已久。2015年全行業虧損面近半。2016年,水泥行業雖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主要是靠錯峰生產、停窯限產和行業自律來實現,真正去產能還沒有取得突破。
2016年5月,《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發布,這是近20年來首次為建材工業獨立出臺的一份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量排名前10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達60%左右。
根據水泥供給側改革目標,到“十三五”末期,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將從現階段的68%達到80%左右,接下來幾年行業整體產能去化將在5億噸左右。
從各地公布的去產能規模計劃看,河南、江蘇、吉林計劃在兩三年內化解過剩產能1000萬噸以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海南、青海、四川等地則化解水泥過剩產能100萬~300萬噸。化解產能力度較大地區供求關系有望得到明顯改善。
對于京津冀地區水泥產業情況,新思界
行業分析師認為,京津冀地區未來2年~3年水泥供需趨勢向上確定性強。雄安新區、京津冀一體化相關項目正在初步落地,未來2年~3年需求釋放有保障。此外,京津冀地區龍頭企業對熟料產能與石灰石資源擁有絕對優勢,區域集中度高。
根據新思界發布的
《2017-2022年中國互聯網+水泥行業發展現狀及產業轉型策略深度分析與研究報告》,在水泥行業的供給側改革下,全國各地通過錯峰生產和加強環保等措施下,實現了水泥價格的上漲。而多數水泥企業的業績也得到了改善,例如,祁連山預計公司2017年半年度凈利潤為1.8億元左右,公司上年同期虧損1864萬元;同于7月10日晚間,四川雙馬實現凈利潤4700萬元至5400萬元,較2016年同期的1590萬元,大幅增長195.6%至239.6%。水泥行業利潤的普遍大增,證明行業去產能成效明顯,未來需要更好的推進《意見》的施行。
更多
財經資訊,請關注新思界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