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是指可以通過中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采集、炮制、制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動植物材料。
中藥材的種類較多,主要可分為根莖類(芍藥、黃芪、麥冬、大黃、川芎、黃精等)、全草類(絞股藍、貓須草、豬鬃草、蒲公英 、金錢草 、益母草等)、葉類( 杜仲葉、迷迭香、野巴子、毛冬青葉等)、皮類(丹皮、桂皮、白鮮皮 、五加皮等)、花類(千日紅、羅漢果花、薰衣草、茉莉花等)、果實類(決明子、枸杞子、草果、蒼耳子、薏苡仁、羅漢果等)、菌藻類(肉蓯蓉、鎖陽、冬蟲夏草、茯苓、豬苓等)、動物類(懷表、海馬、犀牛角、麝香、鹿茸等)、礦物類(石膏、陽起石、青礞石、青礬等)、其它類(桉油、冰片、薄荷油、五倍子等)。
用中藥材制作的藥品和保健品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對胃腸道無損傷、對肝腎刺激小等優點,深受國內疾病患者和亞健康人群的歡迎。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1-2025年中藥材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指出,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消費能力逐步提升、2020年老齡人口數量達到2.55億人、國內醫療保障體制準備完善,對以中藥材為原材料的醫藥、保健品需求持續增長,推動2020年國內中藥材市場規模接近1950億元;但是國內中藥材行業進入門檻低、技術研發能力弱的小企業數量多、質量層次不齊等問題較多,對行業的有負面影響。
國內地區不同,土壤品質、氣候有一定差別,對中藥材的藥性有較大的影響;另外國內缺乏對中藥材種植的監管,部分種植企業使用較多的化肥、農藥,中藥材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時有發生,導致國內整體上中藥材品質層次不齊;另外國內中藥材種植面積、產量有一定波動,導致中藥材價格變化較大,不利于下游市場的開發。
從中藥材產品來看,國內下游的中藥制劑、飲片、膠囊、口服液、顆粒劑、粉劑等種類較多,但其中低層次仿制藥品較多,針對于中藥材基礎性能、配方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等技術創新較少;國內中藥材下游企業大部分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導致國內中藥材產業競爭力提升有限。
新思界
研究分析師認為雖然國內中藥材規模較大,但由于存在問題較多,不利于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未來中藥材針對于產業鏈各個環節技術創新是解決行業此類問題的重要方式之一,并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