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批發是藥品流通的一個渠道,指將藥品銷售給符合購進藥品資質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和藥品使用單位的藥品經營方式。藥品批發企業盈利來源包括購銷差價、供應商促銷返利等。
醫藥批發產業鏈上游為中藥、生物藥、化學原料藥等藥品的研發及生產制作。隨著我國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國民健康意識不斷增強,近年來國內藥物研發及供給能力不斷提升,醫藥制造業銷售收入不斷增長,醫藥批發具有良好發展基礎。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醫藥制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為8814個,銷售收入29111.4億元。
醫藥批發產業鏈下游主要通過零售藥店、醫療衛生機構等渠道抵達消費者手中。隨著政府對國民健康重視程度不斷提升,醫療改革不斷推進,近年來國內醫療衛生機構數量不斷增長,醫藥批發具有廣闊消費市場。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2022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1032918個,比上年增加1983個。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3年醫藥批發行業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顯示,隨著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醫藥需求不斷增加,近年來國內醫藥批發市場銷售額不斷增長,行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2022年中國醫藥批發市場銷售額超過21500億元,同比增長約4.3%。
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推動醫藥流通產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2023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通知,提出要建設遍及城鄉的現代醫藥流通網絡,強化供需對接,切實解決好基層一線能力、藥品、設備等方面的短板弱項,保障群眾就醫用藥需求。醫藥批發作為醫藥流通的重要環節,具有良好發展環境。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根據國家相關標準,藥品批發對企業倉儲、管理人員、流通渠道、銷售渠道等具有嚴格的要求,行業具有較高進入門檻。隨著國家對醫藥批發監管力度不斷加強,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大中型批發企業逐漸憑借規模等優勢占據更多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目前我國醫藥批發企業有中國醫藥、華潤醫藥、重藥控股等。其中中國醫藥市場份額占比超過20%,為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