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I)是現階段最常見的醫學影像設備之一,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獲得人體內部結構圖像進行疾病診斷。近年來,我國磁共振成像設備自主研制實力不斷增強,市場國產化率不斷提升。2024年,我國磁共振成像設備市場國產化率超過35%,代表性本土廠商主要是聯影醫療、東軟醫療等。這為我國磁共振探針行業帶來發展空間。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2030年中國磁共振探針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磁共振探針,是磁共振成像設備中增強成像效果的重要工具,擁有病灶組織富集能力,可以特異性地結合到人體內特定分子靶點之上,實現超高成像能力(分子層面成像)。此外,磁共振成像通常利用MRI造影劑進行成像,部分患者對MRI造影劑存在不良反應,也需要利用磁共振探針進行成像。
2023年12月,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團隊合成了新型非金屬T2加權MRI納米探針LF-sGO,可以用于妊娠期腫瘤增強MRI診斷中,研究成果發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4年11月,湖南大學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合作,開發了一類通用的磁化率調控的比值型MRI探針,用于活體物質的定量成像,研究成果發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磁共振探針主要包括順磁性小分子探針、超順磁性納米顆粒探針兩大類,前者例如釓的配合物,后者例如氧化鐵納米顆粒。磁共振探針根據不同生理指標進行響應,例如pH值、谷胱甘肽(GSH)、活性氧、酶等,病灶區域的這些生理指標與周圍正常組織存在差異,從而實現磁共振探針在病灶組織的富集。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2024年8月,我國工信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性能制造技術與重大裝備”等16個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中,在高端功能與智能材料-關鍵醫用與防疫材料方面,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摻雜型磁共振探針材料設計及其醫學影像分析技術研究。
稀土摻雜探針具有光穩定性好、生物毒性低的優點,可以用于磁共振成像領域。在海外,日本東京理工大學研究成果表示,稀土摻雜納米粒子(NPs)例如摻雜發光稀土離子的NaGdF4納米晶體,是性能優良雙峰探針,可以集成超過1000nm的近紅外熒光成像和活體磁共振成像(MRI)。在我國,長春工業大學申請了“一種雙稀土摻雜碳點磁共振/CT/熒光多模態成像探針及其制備方法”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