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最大的啤酒原料供應商之一啤酒花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將持有烏蘇啤酒全部股權50%以協議方式出售給嘉士伯,現金5.6億元作為支付對價;公司擬以非公開發行股票和現金的方式購買同濟堂醫藥100%股權,交易價格為61.3億元,重組后,同濟堂控股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啤酒花40.99%的股份,成為啤酒花的控股股東。本次交易構成借殼上市,啤酒花賣殼一事就此塵埃落定。同時,此次啤酒花賣殼后將正式退出啤酒市場。
啤酒花曾是全國最大的啤酒原料供應商之一,從德國普羅斯特公司引進亞洲僅有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智能型”酒花顆粒生產線后,年啤酒花加工能力5000多噸,生產能力躍居世界第二。另外,啤酒花旗下的烏蘇啤酒在新疆市場的占有率一度達到60%以上。
但是,啤酒花曾在2003年因在擔保和信息披露方面違規而造成轟動一時的“啤酒花事件”,導致“公司不能正常運營”,2005年下半年由藍劍嘉釀投資公司成功重組后,公司將業務重點轉向果蔬飲品和房地產開發,2010年,嘉士伯收購藍劍嘉釀41%的股權,啤酒花成為嘉士伯系的一員,直至被同濟堂借殼。
啤酒花因何賣殼而退出啤酒市場?一方面,中國啤酒業一超多強的局面,促使啤酒花不得不退出啤酒市場。另一方面,業績下滑也是啤酒花賣殼的原因之一。2012年至2014年三年中,啤酒花有兩年利潤下滑,且下滑幅度都高達60%以上。
實際上,不僅僅是啤酒花,近年來中國啤酒生產量和各大啤酒廠商的營收、利潤均出現下滑,與此同時,雪花、青島、百威、燕京、嘉士伯占據中國80%市場份額,以及進口啤酒的分羹之舉更是雪上加霜。“大魚”吃“小魚”的時代過去了,因為無“魚”可吃,未來不排除“大魚”吃“大魚”的可能。這也意味著,中國啤酒行業呼之欲出的“寡頭時代”即將來臨。
新思界產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4921.85萬千升,同比下降0.96%,這是中國啤酒行業二十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2015年1月至9月,中國啤酒生產量3886.11萬千升,同比下降5.95%。
新思界
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表示,中國啤酒行業已經進入行業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傳統營銷手法失靈的“新常態”。在這種“新常態”下,有的啤酒企跨行業轉型,逐漸降低啤酒在公司業務中的比重。除了自身增長乏力,外來者也在不斷蠶食這個逐漸萎縮的市場。中國啤酒市場的寡頭局面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