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寒冬下,山西正在謀求改變。目前,山西省2015年“兩會”正在進行,山西省長李小鵬日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山西省將大力推動煤炭革命,使煤炭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對于“寒冬”,山西的感受或許更深切些。2014年山西省GDP總值為1.27萬億元,增速為4.9%,全國倒數第一。而在煤炭“黃金十年”(2001年至2011年)中“全省經濟增速最快”的呂梁市,2014年前三季度增速同比下降0.8%,省內墊底。這些成為山西“一煤獨大”的最新注腳。
山西省2014年GDP增速與預期目標9%相差近一半。李小鵬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預期目標未實現,主要是由于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以煤炭、冶金、電力、焦炭、化工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業總體疲軟。特別是山西最大的支柱產業煤炭供過于求、價格下跌、效益銳減,影響到地區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和財政收入等效益指標。
對于煤炭革命,山西已顯現重視。日前,山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出臺《關于深化煤炭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從資源配置、項目審批、建設生產、生態治理、安全監管、銷售體制、交易方式、企業改革、權力約束、法治建設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提出推進煤炭管理體制改革,到2017年基本實現煤炭管理體制和管理能力現代化。
《意見》釋放出六大政策信號:一、2020年前,山西省原則上不再新配置煤炭資源;二、2020年前,除“關小上大、減量置換”外,不再審批建設新的煤礦項目(含露天礦);三、嚴格執行控制煤炭產能增長的產業調整政策;四、停止審批年產500萬噸以下井工改露天開采項目;五、全面推進煤炭資源一級市場招拍掛;六、2017年前基本解決現有采煤沉陷區受災群眾的安居問題。
在《意見》發布之前,山西省在2013年、2014年出臺了“煤炭20條”、“煤炭17條”,并在全國率先清理涉煤收費、全面展開煤焦公路運銷體制改革、推進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但在此期間,山西省出現了系統性、塌方式腐敗問題,煤炭領域內尤為突出,屬“重災區”,這與煤炭管理體制機制的諸多弊端有直接關系。
曾擔任山西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現任山西省實業家聯合會副會長劉道友表示煤炭市場有個周期:好三五年,壞三五年,目前處于全國嚴厲實施環境容量控制,全國都在尋求轉型發展,都在尋求去掉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的時候,這一客觀環境有可能在這次周期后成為一個新常態。“山西要有這個思想準備,2015年的經濟情況比2014年好不到哪里去,有可能更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