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20個省份公布的本省“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產業園區建設如今已經成為很多省市準備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經貿合作的重點,而且,作為
城市規劃一部分,大多數省份都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重點布局與此相適應的產業園區。
歷經了“粗放式發展”的產業園區行業,在工業用地集約化、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工業用地存量盤活等一系列中央及地市用地法規政策相繼出臺后,市場化發展路徑持續深入,產品標準化及盈利模式日趨明朗。
作為我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房地產行業,在此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政策市’,完全可以想像產業園區領域這些年在市場化道路上,是多么的艱難。眾所周知,土地、產業、市場都在地方政府手里,加上之前諸多不夠靈活的體制、機制,極大影響了產業園區正常的市場化進程。
但到了2014年,在市場化道路上歷經“坎坷”的產業園區行業卻迎來了重大轉機。除上述工業用地存量盤活等一系列中央及地市用地法規政策相繼出臺外,國務院相繼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和《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這些為產業園區的市場化加速提供了更加公開透明的外部環境。
自上而下,政府謀發展;自下而上,企業是推手。今年以來,越來越多傳統房企在尋求長遠可持續發展路徑中競相選擇投身產業園區行業,如萬科、綠地、中信地產等都已開始拓展產業園區市場;而長期專注產業園區的企業,如華夏幸福、億達、宏泰等,依然繼續拿地擴張,在全國各地的項目儲備總量不斷創新高。
實體經濟和產業園區正相關,中央層面提出回歸實體經濟,重視中小及小微企業的發展,對于產業園區的長遠發展而言是重要利好,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產業園區有望迎接新的黃金發展期。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針對產業園區市場的研究數據顯示,一線省會城市出讓的支持產業園區發展的工業用地均價遙遙領先于二、三線省會城市;另外,結合數家典型產業園區上市企業的項目布局來看,大多數項目仍然分布在東部城市帶,無論是項目數還是項目規模累計均超過總量的70%以上。這意味著,目前我國產業園區的
總體規劃發展并沒有真正伴隨中國產業的梯度轉移而同步下沉。
盡管如此,但就目前我國產業園區發展的整體情況來看,依舊面臨諸多挑戰。雖然我國產業園區市場化路徑日益明顯,正呈現量與質雙向穩步發展、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進程加快的局面,行業經濟效益也明顯高于其他行業的全國平均水平,但增速卻在下降。下一步,如何提高經濟效益是產業園區發展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