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份以來,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即新竹科技工業園,項目建設高潮迭起,形成后發趕超之勢。例如,總投資5.6億元的江康藥業中藥飲片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1.5億元的中興不銹鋼項目竣工投產;總投資20億元的中農批與百匯農發合作、建設豬副產品和肉制品深加工中心項目正式簽約。
在各種項目不間斷的情況下,泰興市農產品加工園區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5年實現工業現價產值38.7億元、銷售收入38.3億元、利稅4.67億元、國稅開票33億元、工商稅收4700萬元,分別占年度計劃的104.6%、104.9%、106.1%、117.9%和117.5%,同比分別增長26.5%、29.1%、25.5%、43.5%和46.9%。
泰興市副市長、泰興農產品加工園區黨工委書記劉輝表示,項目是園區的靈魂。泰興農產品加工園區把項目大突破、突破大項目作為發展第一抓手,力爭在重特大項目、高科技項目、稅源型項目招引上取得新突破。一方面,圍繞延伸壯大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抓招商,對省內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知名食品企業一一梳理和走訪,招引食品精深加工企業落戶園區;另一方面,借助“新竹科技工業園”這塊牌子,招引裝備制造、電子科技、機械加工等稅源型項目以及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項目,努力打好“特色”“服務”“升級”三張牌。
精準招商,打響“特色牌”
作為一個先天資源稟賦并不突出的園區,欲想迅速蝶變升級,泰興農產品加工園區著力做好“特”字文章,挖掘“比較優勢”、放大“后發優勢”、釋放“資源優勢”,以“大個子”項目來支撐。
園區創新招商方式,在上海和廈門設立招商辦事處,實施重點區域招商;參加浙江蕭山招商會、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廈洽會”“兩岸食品產業合作會議”等,加大對外推介力度;圍繞產業鏈條,借助入駐企業,突出前伸后延,鎖定補鏈、強鏈、延鏈項目。一系列動作之后,園區的“鏈式集聚效應”已然顯現,中糧集團、蘇糧集團、中農批集團等國內食品加工業“大佬”紛至沓來。
另外,園區還圍繞符合環保要求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裝備制造、電子科技、機械加工等稅源型項目及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充分利用“新竹科技工業園”這一平臺進行招商,不斷培植稅源經濟,增強園區實力。總投資2.2億元的龍洋木業三期工程,引進德國、日本及國內先進設備,新增年產100萬套蜂窩板材家具生產線,年新增銷售4.5億元。
項目建設,打好“服務牌”
在全國各地園區遍地開花和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新常態下,園區轉型升級必須靠優質的增量,然而,優質的增量的取得并不簡單。
首當其沖的,是強化落戶項目服務。紀工委牽頭制訂出臺“農產品加工園區入園項目管理辦法”,貫穿項目洽談簽約、注冊備案、開工建設等全過程,責任落實到相關局室、相關責任人,防止推諉扯皮。
其次,是強化綜合管理效能。園區把服務企業、服務項目、服務群眾作為園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的首要任務,制訂出臺園區工作人員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行為處理辦法。
第三,是強化項目跟蹤服務。實行“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個單體、一位工作人員全程服務”的工作制度,及時幫助解決企業建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園區重大項目早建設、早投產、早見效。
除此之外,園區還不斷提升載體建設水平。按照區鎮融合發展的理念,對功能分區、用地、產業布局、基礎建設等規劃進行修編調整。2015年,園區總投資1.2億元,完成了興園大道、創園路道路建設及綠化、亮化、美化等基礎設施工程,完善糧食倉儲庫、內港池碼頭、標準廠房及配套設施工程,元竹新街污水管網接入園區污水處理廠等工程。
培大育強,打活“升級牌”
當前,泰興農產品加工園區正圍繞“十三五”期間創建“百億園區”目標,全力打造泰興市東北部地區重要經濟增長極。在狠抓大項目、優質項目的同時,還要對現有企業培大育強。在實施項目招引的基礎上,以培植重點企業和重點市場為突破,突出抓好一批規模企業,著力培植一批成長型企業,提升園區工業經濟整體水平。
圍繞“培大育強8家億元以上企業”的目標,園區正著手制訂出臺一攬子激勵性強、操作性強、針對性強的扶持政策。根據計劃,力爭菇本堂明年在“新三板”上市,力促百匯農發、龍洋木業等企業盡早躋身上市之列。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
行業分析師表示,產業園區的發展不是簡簡單單建幾棟大樓那么簡單,產業園區還有引導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通過技改升級、擴規上位,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助推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為構建結構優化、充滿活力的現代企業集群奠定堅實基礎的責任。只有產業園區盡最大力量幫助企業成長壯大,產業園區才會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和意義。
更多
園區規劃請關注新思界綜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