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百度分別和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大陸集團、德國世博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展開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智能車聯網等業務的合作,蔚來汽車也與大陸集團簽署協議致力于無人駕駛、智能交通等領域的合作,“智能互聯”、“自動駕駛”乃至“無人駕駛”的字眼再次甚囂塵上。
提及智能汽車,許多人首當其沖聯想到的是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汽車一般分為輔助駕駛、半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四個階段,第一層級的輔助駕駛技術已經在量產車上得到廣泛應用。半自動駕駛技術也已經逐漸應用于高端車上,比如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當前大部分汽車巨頭都在致力于研發第三個層次的高度自動駕駛技術,并給出了具體的目標以及量產時間甚至量產車型。目前媒體所提及的無人駕駛汽車,其實是指高度自動駕駛汽車。
奔馳、通用、現代、起亞以及中國自主品牌巨頭上汽、長安,都計劃于2020年推出搭載自己自動駕駛技術的量產車型。寶馬、福特、沃爾沃則將自動駕駛量產車的推出時間選擇在了2021年,國內汽車巨頭一汽、北汽、吉利則將推出時間點定在2025年。盡管時間有差異,但2020年無疑是個分水嶺,這一年無疑是智能汽車年。從這一年開始,高度自動駕駛技術將大量應用在量產車上。
中國車企在新能源領域基本實現了彎道超車,而在智能網聯領域,目前國內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互聯網企業都沒有表現出突出的優勢,甚至可以說,與國外企業還存在著較遠的差距。國內的智能汽車,更多的是炒作成分,實用性不強。不同于新能源汽車的低門檻,智能網聯汽車比拼的是黑科技,而國內的互聯網企業不像蘋果等企業那樣有著基礎性的星系,他們的技術讓人沒有驚喜。雖然自主品牌的造車技術近兩年來突飛猛進,品質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認,自主品牌在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等方面與跨國車企還有不小的差距,自主研發能力不足、創新能力弱成為掣肘自主品牌發展的關鍵因素。
與互聯網企業相比,傳統汽車巨頭諸如奔馳、寶馬、奧迪、豐田、日產、福特、大眾均選擇了更具實用性的智能技術路線。這兩大陣營歷來被視為競爭對手。而近年來,兩大對立陣營的跨界合作,被視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良好出路。一個輸出整機廠和傳統造車技術,一個貢獻互聯網大數據,兩者優勢互補一拍即合。在這方面,最值得作為正面案例研究的就是上汽與阿里巴巴的合作。
新思界
行業分析師指出,這種跨界合作還有很多,尤其是機制靈活的互聯網企業,會同時與多家車企合作分頭出擊。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降低無人駕駛應用門檻,快速普及應用自己的技術,同時獲取大量數據優化自己的系統,加快占領市場的步伐。隨著互聯網公司與傳統汽車巨頭的跨界合作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用大數據造車將成為雙方掘金智能汽車的制勝法寶。
新思界為您提供
《2017-2021年中國自動駕駛飛控系統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