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人造肉是從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為基礎原料,通過現代食品加工工藝制成的具有類似于肉類食品風味及組織形態的食品,包括傳統素肉和植物替代肉兩類。植物基人造肉產品所追求的是實現最大化接近肉類食品,為達到產品期望食用效果,現有植物基人造肉研究已不再局限于通過香辛料及香精等物質模擬肉類食品風味,越來越多的關注點聚焦于模擬肉類食品的風味、組成成分及結構等。
目前,美國市場中出現的植物基人造肉漢堡創新性地使用由生物基因工程制備的大豆血紅蛋白作為著色劑,較好地模擬了牛肉餅色澤和口感。國內市場也陸續推出植物基人造肉月餅、植物基人造肉餅等新型產品,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素肉產品的技術限制,但仍需不斷推動植物基人造肉行業的發展,降低產品成本,實現更多種類植物基人造肉產品的規模化生產。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出具的
《2021年全球及中國植物基人造肉產業深度研究報告》顯示,隨著消費者對營養健康需求的逐年提升,消費模式也向差異化、個性化以及簡約化轉變。在肉制品消費方面,人們會綜合考慮健康、安全、環境污染及資源供給等諸多面向未來社會的問題。以植物蛋白為主要蛋白來源的植物基人造肉制品,對食品安全、營養健康及生態環境都起到積極作用,因此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2021年,中國植物基人造肉市場需求量約為25.5萬噸,其中傳統素肉約為25萬噸,植物替代肉產品需求量約為0.5萬噸,增長率為26%。
在傳統素肉領域,我國發展時間較長,行業內生產企業眾多,由于行業本身的大市場的特性,大型企業數量較少,企業規模整體偏小,大部分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和新產品開發能力。目前,我國傳統素肉市場上競爭力較強的企業有上海來伊份、祖名豆制品、鹽津鋪子、蘇州口水娃等,這些企業在品牌形象、工藝水平和市場占有率等方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整體來看,目前國內傳統素肉行業市場集中度偏低,行業競爭激烈。
在植物替代肉領域,植物替代肉行業較高的技術壁壘,以及行業發展時間較短,導致目前國內植物替代肉行業內企業數量較少,領先品牌有深圳齊善食品、鴻昶生物、寧波素蓮食品等。這些品牌相對于雀巢、泰森食品、嘉吉、Beyond Meat等國際知名的植物基人造肉品牌,品牌知名度還很低,品牌還有待進一步培育。
新思界
產業研究員認為,近兩年,我國植物替代肉行業加速布局,傳統素肉企業推陳出新。自2019年Beyond Meat上市后,國內大量企業進入植物替代肉行業,國外企業瞄準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植物肉行業開始快速起步,受到國內消費者的關注。2020年4月,老牌肉類加工企業雙匯發展推出一款植物素肉產品,有進軍人造肉市場的趨勢;2020年11月,雙塔食品對外發布植物蛋白肉新產品,推出黃金蛋白雞排、植物蛋白牛肉餅、植物蛋白香腸等九大系列豌豆蛋白植物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