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是以漁業開發為基礎,以修復生態為目標,運用水質改良、洗鹽、水產養殖和種植等關鍵技術,在鹽堿區域形成鹽堿地動態平衡、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一種高效開發利用模式。
“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是目前鹽堿地(水)綜合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國鹽堿地資源豐富,目前約有15億畝,其中約5億畝具有開發潛力。我國鹽堿地資源廣泛分布在東北、華北及西北內陸地區,包括平原鹽漬土、半荒漠地區內陸鹽土、東北松嫩平原鹽堿土、青新極端干旱地區的漠境鹽土等。作為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鹽堿地資源開發、綜合利用,對糧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為鹽堿地治理提供了有效途徑,我國政策支持其發展。2023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現代設施漁業建設專項實施方案(2023-2030年)》,將建設低洼鹽堿地設施漁業養殖場列為重點任務,規劃到2025年,建成25個鹽堿地設施漁業養殖場,到2030年建成60個鹽堿地設施漁業養殖場。“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技術也是2024年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之一。國家政策推動,為“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環境。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4-2028年中國“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我國“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相關科研單位及企業有中國水科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七十三團、渤海水產股份、鴻陸科技等。為推進鹽堿地水產養殖產業化進程,我國發布了《鹽堿地水產養殖用水水質》國家標準,這為鹽堿水成為養殖用水提供了技術支撐,利于“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產業發展。
在國家政策、技術進步等推動下,我國也涌現出一批經典“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如甘肅景泰鹽堿地“以漁治堿”模式、東北松嫩平原西部鹽堿濕地“葦-魚(蟹)-稻”模式、陜西大荔縣鹽堿地池塘“魚-草-果-禽”模式等。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我國內陸鹽堿水資源量大、利用率低,“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技術發展空間廣闊,目前我國該技術模式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國家政策利好、相關標準完善、鹽堿地開發需求釋放的背景下,“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市場空間將持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