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最早被稱綠城,現如今又被稱“堵城”。生活和工作在這座城市里的人們,開車堵,騎車堵,走路也堵;早高峰堵,晚高峰堵,節假日更堵,可以說是天天都堵,無時無刻不堵。堵,幾乎成了鄭州的代名詞!
近幾年,鄭州一直大力治堵,斥資6.5億建了一座立交橋,本來是為了緩解交通壓力,可是卻成了一個大“堵王”。
從隴海路高架橋拐到中州大道北側有4股車道,從機場高速、航海路方向過來5股車道,共計9股車道。匯聚到中州大道鄭汴路向南100米處時,車道猛然變窄,變成了4股車道。這是造成擁堵的主要原因。原來早晚高峰期交通量大,(現在)不分平峰、高峰期,早上7點一直到晚上10點,都保持一個比較大的車流量。
而在鄭汴路與中州大道東南角的輔道上,擁堵情況更為嚴重。直行車輛與轉彎車輛幾乎在信號燈放行的瞬間就擠成了一鍋粥,過往司機對此都是抱怨連連。
隴海路-中州大道互通式立交橋承載了鄭州隴海路、中州大道、機場高速、航海路等4條主干道的車流量,通車后車流量猛增,而互通式立交周圍的分流措施卻沒提前規劃好。實際上,早在項目施工時,鄭州交警部門就向施工方指出了其中的“缺陷”,項目部一位負責人稱,該項目部只負責按設計圖紙施工,立交橋的設計單位也是由規劃部門選定,具體情況要問規劃局。
鄭州市城鄉規劃局交通規劃處處長張衛忠坦承,之前沒有考慮到這些情況。“因為中州大道是現狀道路,隨著隴海路高架以及機場高速改擴建的完成,交通狀況確確實實發生了變化。針對隴海路,重新制定了一個規劃方案。”
據了解,隴海路-中州大道互通式立交橋的建設耗費6.5億元,立交橋全面通車才兩個多月,就演變成了鄭州市區的有名“堵點”。為什么花了這么多錢,卻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呢?相關負責人表示:“規劃部門來講,可能從工程措施上、工程規劃上偏重一些,但是也離不開其他部門的配合。這個問題需要一步步來解決。”
當初,鄭州市城鄉規劃局在設計隴海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橋時,對于未來的車流量有沒有做過預估?九股車道陡然減為四股車道,帶來的影響有沒有進行預判呢?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規劃上要講究一個車道數匹配,相互協調,保證暢通。
目前,相關部門正在對這一路口進行優化調整,設計遠程分流方案,但何時施工還不能確定,司機們在通過這一路段時也只能繼續忍受擁堵的煩惱了。
堵車是每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但是對于城市建設一定要做到科學規劃,長遠規劃,百米寬的道路不止一次的“開腸破肚”,建完再改,改完再建,當初的設計方案是否合理?失誤有沒有人擔責呢?如果不了了之,誰敢擔保以后的快速路建設,不再會添新的堵點呢?
更多
國內咨詢請關注新思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