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組織了210個日企代表來華訪問,號稱史上規模最大訪問團,然而,他們的目的不是投資,而是撤資。
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只是中國人的紅利,還有世界一大批投資商。過去幾十年中國市場上充斥著外國品牌,這些品牌都是高大上的代名詞。如今這些年來,中國本土企業得到迅速的發展,實力快速提升。2016年1月3日,中國制造業在亞洲高端科技產品出口中所占份額位居亞洲第一,以高鐵、核電和衛星等為代表的中國高端科技產品深受亞洲各國的歡迎。
隨著中國企業的崛起,伴隨的就是這些外國品牌的跑路。這其中,日本企業首當其沖。2015年中日關系迅速惡化,這年參加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調查的將近9000家企業中,準備撤退、轉移到第三國的比例為1.7%,而這一數字在2008年僅為0.2%。
去年11月,索尼關閉中國工廠宣布重組計劃,與深圳歐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最終協議,后者以0.95億美元價格接收SEH全部股權,隨后索尼將徹底退出該工廠的經營。對索尼來說,這是一次無可奈何的斷臂止血。隨著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手機不斷提升的拍照技術和功能,傳統相機企業的市場份額也進一步遭遇蠶食,索尼無奈只能撤離中國市場。近幾年,除索尼外,日本松下、東芝、三洋均紛紛從中國撤資。
目前,中國制造業不斷強大,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索尼、松下、東芝、三洋撤離中國,而中國的彩電冰箱空調卻占領著世界60%乃至80%以上市場;諾基亞、愛立信、飛利浦、摩托羅拉在中國紛紛倒下,中國華為、VIVO、OPPO、小米等手機品牌紛紛崛起,產品銷往全球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