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一個人生下來便無所不知,所有人都需要從他人身上學習到技巧和經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因其細膩且不失犀利的文風而廣受贊譽,但關于這種寫作風格從何而來,門羅似乎總是諱莫如深。然而,在一次采訪中,門羅卻三次提及了一個人的名字:威廉·麥克斯韋爾。門羅言下之意,威廉·麥克斯韋爾即便稱不上是她的伯樂導師,至少也是她的知己師友——某種程度上門羅成功的寫作之路要感激麥克斯韋爾的陪伴。
那么,這位威廉·麥克斯韋爾究竟何許人也,為何能贏得諾獎得主門羅如此贊譽?麥克斯韋爾的本職工作是雜志編輯,他曾就職于美國著名文藝雜志《紐約客》40載,同時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傳記作者。門羅正是在麥克斯韋爾任職編輯期間與其相識,在文學創作方面,兩人堪稱天作之合:門羅在麥克斯韋爾的幫助指導下越發成熟,麥克斯韋爾同樣得益于門羅的鼎力支持。在這種長期的合作過程中,門羅的寫作風格會受到麥克斯韋爾的一定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門羅對麥克斯韋爾的推崇,絕不僅僅因為兩人的私交以及合作中的相互影響。麥克斯韋爾的作品也深得門羅的認可,對此她從來不吝嗇溢美之詞。在讀過威廉·麥克斯韋爾的小說《再見,明天見》(程應鑄譯,南海出版公司)后,門羅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如《百年孤獨》一樣難以寫就,也和它一樣完美,讀完后我恨不能讓時間倒流,好把自己過去的作品都重寫一遍。天啊,諾獎得主門羅竟然要推翻自己?
那么,《再見,明天見》一書又究竟怎樣精彩,能使門羅甘愿送上至高贊美呢?我們不妨用心品讀。《再見,明天見》中的故事發生在1922年的那個“未被玷污的美國”:一聲槍響打破了美國伊利諾伊州某小鎮的平靜,農場佃農勞埃德·威爾遜死于非命。不久后,克拉倫斯·史密斯被發現自殺身亡,而他與威爾遜家的關系非同一般。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一個隱藏于兩家人之間的秘密被揭開。原來,勞埃德與克拉倫斯本是生死相交的朋友,然而勞埃德竟與克拉倫斯的妻子有染,最終導致克拉倫斯與妻子離婚。摯友的無義、妻子的無情、法律的無力使克拉倫斯深陷絕望,于是他對昔日老友舉起了罪惡的槍口……
在麥克斯韋爾筆下,兩家人的恩怨情仇錯綜復雜,但絕不雜亂無章,克拉倫斯內心的種種情緒此起彼伏卻又無比清晰,全書感傷細膩的文字亦令人動容。不僅如此,故事中還若即若離地隱現作者本人的影子,他以敘述者的角度穿插于故事之中,非但毫無繁復累贅之感,反而增加了條理性與真實感。總之,書中新穎的故事結構與練達的敘事方式,讓人不得不感慨這是一個資深編輯兼著名作家才具備的杰出的寫作敘事能力。
“他讓偉大顯得如此容易。”普利策文學獎得主理查德·福特對威廉·麥克斯韋爾及他的《再見,明天見》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的確,麥克斯韋爾憑借無與倫比的寫作天賦和穩定嫻熟的寫作技巧,似乎很輕易地就創作出了一部部經典之作,而《再見,明天見》一書則注定成為他不凡寫作生涯的偉大注腳。
更多圖書
讀后感請關注新思界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