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在宋朝被稱為東京,這讓我想起了一部日本電視劇《深夜食堂》,不同于日劇中的冷寂,開封的要熱鬧的多。
在鼓樓附近有大片的夜市,傍晚營業直至深夜。每家的攤位面積一樣,鋪面沿著街道廣場平均分布。粗率的估算了一下,有40家在做小吃生意,客流量足夠的大,接近市場充分競爭的狀態。我們來對這個市場進行分析,研究充分競爭的條件及最終的結果。
沿街的有五家賣炒涼粉的,現在假設40家小吃生意全部賣炒涼粉,40家炒涼粉的品質口味完全相同。我們讓食客進入市場,第一種情況沿街的店鋪會好于靠內側的店鋪,甚至一些店鋪會沒有生意,原因是供大于求,游客數量不夠多。再次加入食客,直到沿街店鋪的生意與最差店鋪的生意不能再縮小,這個不能縮小的差距就是食客的最大成本。當食客的最大成本等于零時,就是充分競爭。
在實際中,我們需要把這40家店鋪平均分配在一個平面內,的圖形是一個圓形,40家店鋪平均分布在圓周上,顧客從圓心進入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充分競爭市場模型就出現了,市場達到均衡,所有店鋪的收入都一樣。不過,這里有一個隱形的假設,信息成本為零,即所有食客都知道40家店的品質是一樣的,F實中這樣的例子是沒有的,店鋪的矩形排列,食客沿一側進入市場,食客的最大成本一直存在,會出現食客流量多的店鋪生意好,角落的生意差的現象,雖然二者的品質是一樣的,價格也是一樣的。一段時間后,當邊角的店鋪發現自己在虧損,他們的策略可以是:一、品質差異化,提高品質,縮小食客的最大成本。二、產品差異化,售賣其他類產品,利用消費者不同的偏好來獲得競爭優勢。三、搬到客流多的位置,這個成本比較大。通常情況下,店鋪會采取前兩種策略。在矩形排列的情況下,內側店鋪所賣的產品和外則的總是不同。在直線兩側平均分布的店鋪,如果雙向顧客流入,效果會比矩形的好的多。其實這些可以通過房租來觀察,矩形的房租變化大,直線的變化小,圓形的房租都一樣。圓形真是自然界奇妙的圖形,自然界幾乎每一樣東西都有園的影子,這不僅僅是同樣面積園的體積最大吧。
開封夜市的炒涼粉,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一家的店面前排了30多人的長隊,緊挨著的兩家一個人沒有。這是信息成本造成的,大家的認識是:人多的好吃。在不知道三家品質的情況下,不愿意嘗試,減小了信息成本。信息成本除了排長隊顯示出來之外,商標、品牌都是表現形式。排隊的人數最多是35人,少于這個數會有人補上,大家為了一碗炒涼粉最大的時間成本就是35人。
排了35人,吃了一碗炒涼粉,味道沒有想象中的好,還是更喜歡自己做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