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許多人稱拼爹已經out,現在已經是拼媽的時代了。當今,教育競爭的日趨激烈,一方面表現為孩子的受教育年齡不斷提前,另一方面是家長對教育的高度介入。而這種介入往往是由媽媽們身先士卒、全力比拼的。
有一些媽媽總結出18條“當媽新標準”——“下得了菜場,上得了課堂,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教得了奧數,改得了作文,懂得了琴棋,會得了書畫,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點,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想得了創意,搞得了活動,掙得了學費,付得了消費。最重要的是,扛得住情緒崩潰,熬得過歲月滄桑!”在她們為成為“十項全能”而孜孜不倦努力時,一些媽媽卻提出另一種理念——孩子不是你的全部。
“為孩子而活的母親并不偉大”等微信也廣受追捧。她們認為中國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已超過國外,中國媽媽太具有奉獻精神而缺乏自我。
“十項全能”vs“勿需完美”,“時時陪伴”vs“找尋自我”,在這兩種相左的理念沖擊之中,我們到底最該給予孩子什么?新時代拼媽,到底應該拼什么?
有關行業研究人士認為:“相對于‘拼爹’而言,‘拼媽’應當算是一種進步。‘拼爹’拼的是父輩的權勢和財富,破壞了社會公平、阻礙了階層流動,所以遭人詬病。而‘拼媽’則是一種個人競爭,且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
引用一位職業為教師的媽媽的話:“拼錢、拼權、拼地位、拼關系,我拼不了,唯一可拼的是輔導孩子學習。”
似乎教育“拼媽”拼的是媽媽的時間和精力,這要比拼權和錢公平的多。但這顯然已經進入了錯誤的理解,媽媽往往把孩子當作滿足自己某種心理需求的工具,所謂“愛”孩子在某種意義上是操控孩子。
現代的教育中,媽媽首先應該拼的是自己。媽媽應該拼學習,努力學習科學的育兒理念、育兒知識和家教方法。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要讓孩子喜歡讀書學習,媽媽首先要喜歡讀書學習,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和示范。
其次,拼的是自己的生活。媽媽不是孩子的奴仆,她的價值感還取決于其他角色:妻子、女兒、職員、公民,平衡生活的媽媽才不會孤注一擲,把所有的籌碼都押在孩子身上。平衡生活的媽媽要做一個好妻子、好女兒,學會讓自己開心一點,打扮得漂亮一點,讓孩子看到一個真實陽光的媽媽,這會點亮孩子未來幸福生活的期望。